有些母親充滿母性光輝,有些母親育兒過程中顯得冷漠、疏離,母愛是天生的嗎?受到什麼影響?沒有母愛是否不適合當媽媽?
感受母愛的重要性
幼兒時期感受到的深情母愛可能對孩子往後教育、職業和健康狀況方面發揮持久的作用。一項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發表,針對2,200多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持續感受到母愛,可以預測孩子18歲時會有更開放、負責和體貼親切的人格特質。而這些特質與長期的成功和幸福感密切相關。
主持該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心理學教授Jasmin Wertz提到,研究結果表明在幼兒時期營造積極的養育環境,可能會對這些關鍵性格特徵的發展產生微小但重要且持久的影響。
母愛!為什麼有的人似乎天生沒有什麼母愛?
當我們談到「母愛」,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溫柔、包容、無條件的付出。但現實中,有些母親天生充滿母性光輝,而有些母親卻似乎無法自然流露對孩子的愛與關懷,甚至在育兒過程中顯得冷漠、疏離,甚至抗拒。這樣的現象並非罕見,需要跳脫道德評價,用更全面的心理、生理與社會視角來理解:為什麼有些母親天生母愛豐沛,而有些母親卻難以產生母愛?
生理與神經生物學基礎
在懷孕與生產過程中,女性體內會分泌大量的賀爾蒙,例如催產素(Oxytocin),它不只是分娩與泌乳的重要角色,也被稱為「愛的賀爾蒙」,與建立親密連結、信任與依戀密切相關。這些賀爾蒙能啟動大腦中特定區域,讓母親產生想要保護、撫育孩子的自然衝動。
然而,每個人對賀爾蒙的敏感度不同。有些母親可能因為賀爾蒙接受器功能低落,或是大腦特定區域對催產素反應較弱,因此即使生理上經歷了懷孕與生產,也未必自然而然產生強烈的母愛反應。
成長經驗與依附模式
心理學中強調「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一個人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會深深影響他日後如何建立關係、如何愛人。如果一位母親自己童年曾經歷忽略、虐待、情感疏離等創傷,她在長大後可能會出現逃避型或焦慮型依附模式。這類型的依附關係容易讓她在成為母親後,無法自然地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換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曾學會「怎麼被愛」,更不用說「怎麼去愛一個孩子」。
心理健康與產後情緒困擾
母愛的出現並不只是「應該」的,而是一種逐漸建立的過程。但若母親罹患產後憂鬱症、焦慮症、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都可能嚴重干擾母愛的形成。研究指出,約有10%~20%的新手媽媽會出現產後憂鬱,但真正尋求協助的人非常少。
當一位母親在情緒泥淖中掙扎,她可能會對孩子的哭聲感到煩躁、對育兒毫無期待感、甚至產生罪惡與自責。這些情緒與母愛衝突,卻不是「她不愛孩子」,而是「她需要幫助」。
個性與文化觀念的影響
不是每個女人天生都適合當母親。性格內向、高敏感、控制需求高、自我實現導向強的女性,在面對育兒的高度不確定性與失控感時,可能會感受到壓力而非喜悅。此外,某些文化或家庭環境過度強調「母愛應該是本能」,無形中壓抑了母親表達真實感受的空間,讓一些母親在「不愛孩子」與「社會期待」之間陷入拉扯,逐漸形成冷漠或抗拒的防衛機制。
母愛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種「關係的建立」
母愛從來都不是一個開關,也不是生下孩子後自動下載的軟體。它更像一段旅程,需要經歷時間、情緒、互動的醞釀。對有些人來說,這段旅程開始得很早;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學習路。
所以,若你是那位覺得自己「不像其他媽媽那樣有愛」的母親,請記得:你不是壞媽媽,你只是走在一條屬於自己的育兒路上。而這條路上,有心理專業工作者、支持性的社群、理解你的伴侶與家人,都可以陪你走,幫你找到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