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認不得人?小心可能是「臉孔失認症」(臉盲),如何辨識幼兒是否有臉盲傾向?先天性臉盲症常被忽略,尤其在嬰幼兒期
我家小孩是不是記性不好?為什麼每次見到親戚朋友都像第一次見面?感覺很陌生?以上的情況,可能與一種較少人知道的神經認知狀況有關——「臉孔失認症」(Prosopagnosia)有關。
什麼是臉盲症?
臉盲症是一種無法辨認人臉的神經認知障礙,患者並不是視力不好或記憶力差,而是大腦負責處理人臉辨識的區域出現功能異常。這種狀況可分為先天性(天生即有)與後天性(例如因中風、腦傷引起),而先天性臉盲症常被忽略,尤其在嬰幼兒期。
臉盲症的成因
目前認為,臉盲症與腦部「梭狀回面孔區」(Fusiform Face Area, FFA)的功能異常有關。先天性臉盲症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可能是神經發育中的變異,與智能發展無直接關係。研究顯示,這類孩童其他認知能力往往是正常的,只是「辨臉」這個專項能力出現障礙。
事實上,有許多名人都坦承自己有臉盲症,像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這位好萊塢巨星曾在訪談中坦承,自己幾乎記不得人的臉,導致社交場合常出現尷尬。他甚至擔心別人會以為他傲慢或冷漠。蘋果共同創辦人之一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也提到自己有臉盲的傾向,需要依靠其他線索(如聲音)來認人。還有靈長類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也曾在受訪時提及,她在人臉辨識上有極大困難,相較之下,她更容易記住每隻黑猩猩的臉。
常見症狀有哪些?
- 難以辨認親人、朋友的臉(即使常見面)
- 需要依靠聲音、髮型、衣著、行為模式來認人
- 在群體中容易感到混亂或害怕
- 社交退縮,出現焦慮、自我懷疑等情緒
如何辨識嬰幼兒是否有臉盲傾向?
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自己,但家長可從一些行為觀察端倪:
- 嬰兒滿6個月後,對熟人與陌生人反應無差別
- 一再見面的親戚或保母,寶寶總是「當新朋友」
- 孩子難以在人群中認出爸媽,甚至會走錯人
- 當與人互動時常顯得焦躁、不安,尤其在新環境中
不過,需強調的是:幼兒在辨臉能力發展本就有差異性,若單一行為不一定表示異常。真正需要評估時,應由專業神經心理科或兒童發展醫師進行判斷。
當孩子認不得人,對孩子的影響與處理方式?
若臉盲未被及早察覺,孩子可能會出現:
- 社交障礙:因認不出同學或老師,容易誤解或被誤會
- 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很奇怪」,影響自信心
- 情緒困擾:害怕面對新環境,逐漸退縮
目前尚無藥物可治癒臉盲症,但透過結構化訓練可幫助孩子學會辨識他人,例如:
- 利用特徵(如聲音、服裝、動作)來輔助認人
- 使用繪本、圖像遊戲訓練人臉辨識技巧
- 教導孩子開放溝通,正向面對「與眾不同」
此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最重要的療癒力量。若家長懷疑孩子有臉盲傾向,請勿自行下診斷。建議至兒童神經科、兒童心理科或早療中心進行專業評估。及早發現、及早引導,孩子一樣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長,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方式與人際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