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手機時,該怎麼回應?親職專家的三個小練習:真正的愛,不是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
「你真的愛對孩子了嗎?」
「老師,孩子回家吵,如果沒有給手機,他會被排擠,應該怎麼回應他?」
這是我講座和訊息中,回答過超過50次的問題。
我通常會多一點詢問:「好奇,家長您怎麼想?」
這句話,總能幫我看見家長背後的出發點:
疼愛型的家長會說:「我希望他們能晚點接觸手機,所以我會堅持原則,但也想學會怎麼好好溝通。」
寵愛型的家長會說:「我很擔心他被排擠……是不是先給比較好?」
溺愛型的家長則會坦白地說:「一吵起來就很頭痛,有時候就直接給了……」
教養的分歧,其實是「怎麼愛」的差別
一個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背後藏著不同的價值觀與情緒邏輯。教養的分歧,常常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怎麼愛」的差別。
為了幫助家長更清楚這三種愛的差異,我用「飲食」來舉例:
假設今天早上,孩子吵著要喝可樂——
疼愛的家長會說:「可樂對你早上的學習會有影響,我們週末再喝,好嗎?」
寵愛的家長會猶豫一下:「那只能喝一小杯喔,不然會不舒服。」
溺愛的家長可能會直接說:「好啦,不然你喝完再去學校。」
從這樣的舉例,我們就知道以下:
疼愛:理性引導、有界線,是成長型的愛
寵愛:感性回應、略模糊,但仍保有一些原則
溺愛:過度滿足、界線模糊,易養出依賴與脆弱
這三種方式,本質上都是出於「愛」,但差別在於——你有沒有勇氣陪孩子面對不舒服的情緒,還是選擇迴避?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堅持,而是被「害怕」和「焦慮」推著走。怕孩子哭、怕家庭吵、怕被說太嚴格、怕關係變差……於是我們原本設好的界線,一次次默默讓步。
三個小練習,幫你重新掌握節奏
回到「手機」這個問題——其實多數家長都知道,孩子如果太早沉迷於手機,對專注力、情緒穩定、人際互動,都會造成影響。
但問題不是知不知道,而是當孩子用情緒、用眼淚、用「全班都有我沒有」來逼近你的底線時,你還能不能守住你心中的那個答案?
如果你曾在情緒中動搖、曾懷疑自己是否太嚴格、也曾後悔對孩子太輕易妥協——你不是失敗,而是正走在成為穩定引導者的路上。以下三個小練習,也許可以幫你重新掌握節奏:
第一招:謝謝你跟我說,讓我再想一下
孩子提出需求的當下,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給答案。這句話能穩住彼此的情緒,也是一種接住孩子情感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說,我很重視;但我需要時間,做出對你最好的決定。」
第二招:我們一起來討論看看
面對生活中的大大小小請求,不妨試著把孩子拉進來一起想辦法,而不是大人單方面裁決。這是一種培養「協商能力」的過程,孩子會在練習中感受到:不是我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到,而是可以透過討論,共創可能。
第三招: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會怎麼回應?
這是一個能讓孩子換位思考的神隊友句子。尤其在情緒平穩時,邀請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爸媽,你會怎麼做?」後續加問一句:「為什麼?」會讓孩子更深刻思考「需要 vs 想要」、「舒服 vs 合理」的差異。
我們總以為「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後來才發現,那是一種需要學習的選擇。當你願意在混亂中,仍陪孩子建立界線;當你願意承接孩子的情緒,而不被情緒牽著走——你已經在練習一種更成熟的愛。
因為真正的愛,不是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而是陪孩子走過每一段成長的不舒服。
「你不是愛錯了,而是值得學會愛得更穩。」
本文由【親職講師趙逸帆】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趙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