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發燒急產嬰,新生兒「唇色發紺」險喪命!竟是感染「這1罕見兇猛腸病毒」,兒科部醫師提醒 : 大人症狀早期難以診斷預防
懷孕是一個讓人既期待又害怕的過程,期待與小寶貝初次見面,同時又擔心孩子出生後是不是健康!?
一位懷孕36週又4天時的張小姐突發高燒,隔日緊急剖腹產下男寶寶。初生時的狀況看似良好,未料第四天卻在嬰兒室兩度出現唇色發紺的危急情況,經刺激後雖恢復,活力卻逐漸下降。兒科醫護團隊迅速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抽血檢查竟顯示小寶寶白血球、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並隨後出現發燒及活動力下降。
醫療團隊高度懷疑為周產期感染下,立即安排血液培養、腰椎穿刺及核酸檢測,並同步通報疾管署。檢驗結果證實安安感染了罕見且兇猛的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隨即轉入兒童加護病房積極搶救。
新生兒腸病毒,三種感染狀況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指出,常見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主要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兩大類,傳染途徑可分為生產前感染、周產期感染及產後感染三種。
而周產期感染則是指嬰兒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親帶有腸病毒的血液或糞便而受到感染,這是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途徑。
母親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
一般而言,若母親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病毒可能透過血液經胎盤傳染給胎兒。
若母親感染超過兩週後才生產
體內產生的腸病毒抗體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提供一定的保護力。
寶寶在母親感染兩週內出生
這時小寶導身體只有病毒而缺乏抗體,容易在出生後快速發病,且病情通常較為嚴重。
伊科11型病毒兇猛,新生兒重症
最需要注意的是,伊科11型病毒感染新生兒後,引發腸病毒重症的機率相當高,且重症死亡率也高達二至五成。吳秉昇醫師解釋說道,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特點是病毒性敗血症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特別容易出現猛爆性肝炎、心肌炎、腦炎及凝血功能異常等全身性症狀。
目前醫界對於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共識是,盡早使用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濃縮的人類抗體,有助於中和寶寶體內的腸病毒。由於目前尚無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物,發病時病情進展往往相當快速且猛烈,因此對兒科醫師而言,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無疑是一大挑戰。
父母感染腸病毒,較難以早期診斷預防
由於目前僅有A71型腸病毒有疫苗上市,而新生兒感染的腸病毒多非此型。尤其父母感染腸病毒的徵狀,經常不會出現手足口病、起疹子等典型症狀,而是以發燒、肋肌痛、咳嗽或腸胃道症狀表現,較難以早期診斷,連帶也難以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
隨著腸病毒流行,爸媽更需要隨時提高警覺,托嬰機構也應加強洗手及環境消毒等預防措施,以保護幼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