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VS.剖腹產‧10大面向比一比(1)
自然產(NSD)&剖腹產(C/S)產前準備
因應自然產與剖腹產的不同,產前所做的準備各有差異,當然也有相同之處。
自然產(NSD)
適度運動
茂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彥宇指出,為了讓胎兒能從陰道娩出,骨盆肌肉會有所變化,最明顯的是恥骨聯合可擴張到1公分的大小,在這一刻到來前,身體分泌鬆弛素,讓孕媽咪的韌帶、關節與肌肉等,變得鬆弛而柔軟,增加彈性與延展性;而媽咪也應藉由適度運動,提升肌肉的力量與彈性,為順利生產做準備。
他建議,「媽咪以安全為前提下,量力而為進行運動。足月前,若擔心早產,散步是不錯的選擇;足月後,不妨積極一點」。
注意產兆
產兆包括落紅、破水與陣痛,但沒有一定的發生順序。陳彥宇醫師表示,破水一定要儘速到醫院;至於足月時的落紅,因子宮頸開始擴張時,子宮頸黏液會伴隨著一些血絲,「代表差不多可以進入待產了,如果只有一點落紅,可以不用急忙到醫院待產,但若出血量大且顏色鮮紅,不論有無陣痛,都應立即到院檢查,避免可能是前置胎盤或是胎盤早期剝離造成的出血」。
他強調,「產婦關心何時該到醫院待產,當出現『規律的陣痛』就應到醫院待產,即初產婦約每10分鐘2次,持續約1小時;經產婦每10分鐘痛1次,持續1小時」。
至於開幾公分或幾指,「留給醫護人員內診時才知道」。
剖腹產(C/S)
預約剖腹產日期
確定為計畫性剖腹產後,必須決定生產日期,陳彥宇醫師指出,「最適合的時間為妊娠38週至39週之間,一般多安排於38週時進行剖腹產」。若是先前有接受過腹部手術,為避免後期因子宮稱大而造成傷口裂開,或子宮在陣痛收縮時從以往的疤痕裂開,這時,剖腹產日期就會訂在預產期前兩至三週。
然而,計畫沒有變化快,有的產婦在預定剖腹產日期尚未到來前,就出現產兆,這時就儘快到醫院報到吧,再視狀況決定生產方式!
避免選擇半夜生產
不少產婦會請算命老師算「好日子」以決定剖腹產日期,陳彥宇醫師提醒,「千萬要避免指定凌晨時段生產,也就是醫院的大夜班(23:00〜08:00),因為這段時間的醫療人力,包括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不像日班充足,無形中,等同讓自己與胎兒曝露在風險中,萬一臨時發生意外狀況,因人力不足恐有應變不及的的隱憂,進而影響了生產品質」,非上班日的假日亦然,為了平安生產,建議產婦選擇的「好日子」最好是非夜班時段為佳。
相同處
體重控制
陳彥宇醫師表示,對所有孕婦而言,不論最後以哪種方式生產,都應做好體重控制,避免讓胎兒太大,無法順利通過產道而不易順產,無形中也提高剖腹產的機率;即使剖腹產,也會因體內脂肪層過多,影響開刀的順暢度。
注意胎動變化
愈近預產期,愈不能輕忽胎動變化!陳彥宇醫師指出,尤其是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妊娠38週後,不明原因造成的胎死腹中機率上升,因此,更要留意胎動變化。他建議,若對胎動有疑慮時,可選擇一時段(譬如晚上7點到8點)計算1小時內是否感受到至少3次胎動,若胎動變少,請務必儘快就醫。
自然產(NSD)&剖腹產(C/S)入院準備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入院時機不同,流程也有所差異,但處置上則有相同之處。
自然產(NSD)
入院時機與流程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蘇河仰指出,「觀察產兆的變化決定入院時機」,一旦破水,儘速到院待產;落紅則是子宮頸開始有所變化,當出血量愈來愈多時,代表該去醫院待產了;至於陣痛,「初產婦出現規則收縮(每10分鐘2次),可觀察2小時,如果沒有消失,就表示是真的要進入產程,可去醫院報到了」,至於經產婦,一開始陣痛,就得到院待產。
到院後,是直接到產房或先掛急診,視各家醫院流程而定,產婦可事先詢問生產醫院的作業程序。
相關處置
現在許多醫療院所已不再為產婦剃毛、灌腸,但裝上胎兒監視器仍屬必要之舉,以掌握胎兒心跳與子宮收縮的狀況,避免發生胎兒窘迫的意外。或許有人覺得裝胎兒監視器讓活動不方便,但胎兒監視器並不是裝上就不能拆掉,若是確定胎兒狀況穩定,可適時請護理人員解開,讓產婦下床如廁或活動,然後,再裝上進行監測。
此外,還會進行內診以了解子宮頸擴張程度,蘇河仰醫師補充,「如果距離上次超音波檢查超過1週,會幫產婦做超音波檢查」。
剖腹產(C/S)
提早入院
計畫性剖腹產的產婦於約定手術日期前必須提早入院,一般而言,入院時間為手術日期前一天下午,不過,蘇河仰醫師考量剖腹產手術的產婦在術後能有多一點的休息時間,如手術時間為早上,他會請產婦過午夜12點後再入院;若手術時間為12點以後,則當天早上再到醫院即可,避免提前一天入院耗掉健保給付5天的額度。
不過,雖然入院時間有彈性做法,但產婦須自主禁食,「以預定手術時間為準,自行提早8小時禁食」。
相關處置
與自然產產婦相同,如果距離上次超音波檢查超過1週,產婦會接受超音波檢查,蘇河仰醫師指出,「尤其是因為胎位不正而接受剖腹產,更需要再以超音波確認胎位,如果胎位轉正,就不需要接受剖腹產手術。雖然胎位轉正的機會不高,但仍有3%的可能。若胎位仍不正,留下超音波影像紀錄做為申報健保的依據」。
至於以往術前的常規處置:灌腸與剃毛,現在視各家醫療院所規定而有差異,蘇河仰醫師以該院做法為例:不再灌腸,剃毛也只將預計下刀處附近的毛髮剃除。
相同處
醫療處置
入院後,護理人員會幫產婦量體溫、心跳與血壓、抽血,並打上點滴。蘇河仰醫師指出,「打點滴的作用有二,一方面是補充水分;另一方便是避免真的有需要時,不會因為血管塌陷而無法順利打上,影響後續的醫療處置」。抽血則是確認產婦的血色素與血型,「產婦若貧血或屬於高危險妊娠狀況時,須先行備血以應付緊急狀況」。
醫護問診
醫師與護理師會分別對產婦進行問診,問診內容或有些許差異,蘇河仰醫師表示,住院醫師問診主要是了解產婦的病史,如過往是否有重大內科疾病、有無接受手術、是否有過敏問題等,並提供術前諮詢(如是否要使用防止腸沾黏材料與術後止痛,了解費用)。另外,產婦須簽署手術、麻醉同意書(若有自費項目,也須事先簽署同意書)。簽名外,媽媽還要蓋上手印。
自然產(NSD)&剖腹產(C/S)疼痛管理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面臨到相當程度的疼痛。其中,自然產的疼痛感以產前陣痛為主,剖腹產的疼痛則來自術後傷口痛。
自然產(NSD)
產前‧子宮收縮的陣痛
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表示,為順利讓胎兒從陰道娩出,必須藉由子宮肌肉組織不斷地收縮,將胎兒向下擠壓推開子宮頸及擴張產道,因此,自然產的產婦必須承受子宮收縮所引起的不適,剛開始可能都還可忍受,不過,隨著產程進展,陣痛的頻率會愈來愈密集,強度愈來愈強烈,一旦子宮頸全開,胎頭下降會更有便意感,將讓產婦的疼痛感到達最高點。
減緩方式‧依自身需求選擇
每位產婦對於疼痛的忍耐程度不同,建議可依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舒緩方式,如:減痛分娩、拉梅茲呼吸、其他輔助用品等等,簡介如下:
●減痛分娩:由麻醉醫師在第一產程時,幫產婦執行硬脊膜外麻醉(半身麻醉,需自費),有助於減少70%~80%的疼痛,讓產婦仍能在神智清醒狀態下,適度用力以娩出胎兒。
●拉梅茲呼吸法:透過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呼吸,有助於產婦稍微放鬆肌肉緊繃感,並適度轉移注意力,達到減輕產前疼痛的目的。其他如生產球、瑜伽、伸展、按摩、散步等,也有類似的效果。
●輔助用品:產婦亦可於產前將「生產減痛輔助咬合器(Laboraide)」咬在口中,當陣痛來時,牙齒會咬在咬合器上,進而達到轉移注意力、減緩肌肉緊繃感,並有減少牙齒及嘴唇受傷、維持口腔微開幫助進氣順暢的作用。
剖腹產(C/S)
產後‧傷口疼痛
剖腹產的疼痛來源主要是「手術後的傷口」,由於傷口比自然產會陰部位傷口的範圍還大,疼痛感也更加明顯,任何一個動作或姿勢,都可能拉扯到傷口,而引起疼痛。因此,通常產後數小時到1、2天後,剖腹產的產婦才能較輕鬆地下床活動。
因為產後傷口的痛楚,使產婦不方便自行下床排尿,因此,手術前放置的導尿管仍會放在體內,但大多48小時內會拔除導尿管,以免放太久而導致尿道感染。
減緩方式‧自控式止痛方便有效
針對術後止痛,通常有兩種方式:一般止痛藥、自控式止痛(需自費)。黃建霈醫師說明,自控式止痛約使用2~3天,效果較快且較直接,產婦只要覺得有痛意,隨時可藉由按壓控制器的按鈕,讓止痛藥物進入體內止痛。
他補充,部分產婦使用自控式止痛後,少數可能會引發頭昏、噁心感、便祕等副作用,但症狀輕微,毋須過於擔心。另外,此類止痛藥物不會影響母乳成分,產婦仍然可持續哺餵母乳。
相同處
產後都因宮縮而感疼痛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產婦在產後皆會出現子宮間歇性、收縮的疼痛感,其強度因人而異,通常會持續2~7天左右。子宮一定要收縮,才能避免產後出血,亦可加速子宮復舊。若是經產婦,疼痛感會勝於初產婦;生愈多胎的產婦,所感受到的疼痛通常較多。
由於每個產婦的耐痛程度不同,若產婦真的難以忍受,醫師通常會開立口服止痛藥,如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