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VS.剖腹產‧10大面向比一比(2)
自然產(NSD)&剖腹產(C/S) 生產過程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產程大有差異,但共同處就是都有醫護團隊照顧產婦與寶寶。
自然產(NSD)
第一產程在待產室
第一產程是指開始有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的階段,通常初產婦大約14小時,經產婦則為7小時,實際時間因人而異且差別甚大。入院後,產婦會在待產室度過第一產程,因子宮收縮而引起的不適,可用施打減痛分娩、坐生產球等方式予以緩解,甚至產婦也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藉由下床走動,緩解疼痛並加速產程的進行。
蘇河仰醫師表示,「醫護人員會透過內診,評估何時將產婦送進產房,通常經產婦約在子宮頸開7、8公分進產房;至於初產婦,即使子宮頸全開,也還要依胎頭下降的位置決定進產房的時間」。
第二、三產程在產房
產婦被推進產房後,準備進入第二產程。這時,醫護人員會進行相關準備,如:若直接在待產床上生產,須將床鋪變身為方便醫師接生的模式、會陰部消毒等。因胎頭會慢慢往下降,產婦必須配合子宮收縮來用力,當收縮開始,產婦深吸一口氣,憋住,至少維持10秒以上,以用力把胎兒往下擠,當收縮停止後再休息,等待下一次收縮的開始。通常進行幾次的循環後,就能將寶寶娩出。
寶寶娩出後到胎盤娩出則為第三產程,前後大約歷時5至10分鐘。之後,醫師進行會陰縫合。同時間,寶寶則在新生兒處理台接受初步處置,然後,與產婦進行親子肌膚接觸。
剖腹產(C/S)
術前準備
產婦會先在待產室等待,被推進產房手術室後,醫護人員即展開一連串的術前準備,蘇河仰醫師表示,包括:為產婦在下肢纏上彈性繃帶以預防低血壓(因半身麻醉使下肢肌肉無法收縮,造成血液集中在下肢而無法迴流至心臟)→進行半身麻醉(產婦須以側彎如「煮熟的蝦子」般的姿勢,讓麻醉醫師以脊椎注射的方式進行半身麻醉)→插導尿管→消毒手術部位→鋪單。同時,另有護理師準備好相關器械,進行最後的確認工作後,就等主治醫師就位準備下刀。
下刀到縫合
蘇河仰醫師說,下刀後約5至10分鐘可取出寶寶,因為可能有沾黏狀況須處理而耗時。劃開子宮時,要避開胎盤位置才不會造成大出血。透過先前的超音波檢查可知道胎頭位置,「不論頭位產或臀位產,都方便取出寶寶,若是橫位產,就要先確定胎頭的位置」。
主治醫師取出寶寶交給護理師後,將胎盤、血塊清理乾淨,並檢查子宮及卵巢,開始進行層層的縫合,「大約需要40分至1小時,須將每一層平整地對好再縫,比起速度,仔細最重要」。
相同處
醫療團隊
若在診所生產,因人力有限,通常由一位醫師搭配2至3位護理師組成團隊進行接生工作。蘇河仰醫師表示,醫學中心的人力較為充足且負有教學重任,以三總為例,除主治醫師外,自然產的團隊至少包括2位住院醫師、2位護理師與1位實習醫師;剖腹產則有1位住院醫師、2位實習醫師與2位護理師負責手術台,1位護理師負責新生兒,外加麻醉醫師與護理師各1位。若事先掌握胎兒有特殊狀況,還會請新生兒科醫師進產房待命。
自然產(NSD)&剖腹產(C/S) 產後狀況
對比自然產產婦很快就能下床的狀況,剖腹產的產婦易受到傷口影響,讓行動和進食都被有所限制。
自然產(NSD)
產婦較能迅速下床行動
在順利分娩出胎兒與胎盤後,產科醫師進行會陰縫合等相關處置,然後,讓產婦待在產後恢復室觀察1至2小時,確定沒問題後,就會送回產後病房。由於自然產造成的傷口較小、也較不易被拉扯,因此只要體力狀態允許,大約數分鐘後,產婦就能自行下床行動。
此外,有哺乳計畫的產婦,亦可把握時間先嘗試親餵寶寶,讓彼此熟悉和適應哺餵的狀態。如果有任何問題,可直接尋求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
6小時內可解尿
黃建霈醫師表示,自然產後的排泄狀況可從2方面來看:
●小便:通常產後6小時內應該要可以解尿。然而,如果產程時間較長或使用減痛分娩受麻醉程度影響較強的產婦,其膀胱功能會暫時受到影響,而無法立即順利排尿,對此,醫師會先評估狀況,必要時幫產婦放置導尿管(約2天),之後,大多拔除時已順利恢復。
●大便:若產婦在產前有被灌腸,因體內累積的糞便量很少,可能產後需好幾天才會出現明顯的便意感。以馬偕醫院為例,醫師會和產婦討論是否需要灌腸。
剖腹產(C/S)
產婦行動易受傷口影響
從產婦被送進產房,經歷麻醉、手術、縫合傷口等過程,會被送至麻醉恢復室觀察約1小時,待產婦意識清醒、手腳會動,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就會送回病房休息。
由於剖腹產的傷口位於下腹部,範圍較大、較痛,也容易受到任何動作或姿勢的拉扯,通常最快也要休息幾小時後,才能起身活動,但大多數仍須仰賴輔助。
至於有哺乳計畫的產婦,更應該把握住院這段時間進行「親子同室」,讓自己和寶寶熟悉、適應哺餵方式。如果擔心會拉扯或壓迫到傷口,建議可分別在腰背處、上背部墊枕頭,或採側臥的姿勢,不但可輔助餵奶,也能減少不小心碰觸傷口的機率。
2天左右拔除導尿管
剖腹產的排泄狀況,可分別從大小便狀況來看:
●小便:手術前,醫師會先幫產婦放置導尿管以排空膀胱。手術後約2天左右,醫師會先評估產婦狀況(是否能順利下床排尿、有無血尿等),確定沒問題後即拔除尿管。
●大便:產婦在術前需禁食,術後有些必須等到排氣才可進食。另外,由於剖腹產者大多沒有被灌腸,因此只要產後有便意,隨時都可去廁所試著解便。
相同處
惡露逐漸變少變淡
剖腹產的產婦在手術時,醫師會一併清理產婦的子宮腔,因此,剖腹產媽咪的惡露量會比自然產產婦來得少。不過,在正常健康的狀態下,隨著產後天數增加,產婦的惡露量會愈來愈少、顏色和味道皆愈來愈淡。
●產後3~4天:量較多,顏色鮮紅,帶有腥味。
●產後1週:量逐漸減少,顏色轉為淡紅,慢慢沒有特殊味道。
●產後10~14天:量更少,顏色為白或淡黃,沒有味道。
自然產(NSD)&剖腹產(C/S) 傷口照護
自然產和剖腹產的傷口位置、大小和深度都不同,連帶影響恢復時間。不過,只要妥善清潔與照護,即使剖腹產,通常半年左右就會復原。
自然產(NSD)
會陰處傷口1週可復原
自然產的傷口位於會陰部位,約3~5公分,經過醫師仔細縫合後,通常不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由於會陰部位的血流豐富,可供給養分,傷口癒合能力很強,大約1星期左右,會陰處傷口會逐漸復原,疼痛感也會減輕許多。部分產婦的會陰處傷口剛開始會有些微腫脹感,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但若有紅、腫、熱、痛的感覺,可能是傷口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應儘快就診治療。
清潔&照護
黃建霈醫師表示,自然產會陰部位傷口的感染率很低(低於2%),只要產婦保持傷口的潔淨與乾爽,大多就會自然癒合。
一般來說,產婦採用沖洗瓶(裝滿溫熱開水或自來水)清洗傷口即可,不一定要刻意使用具抗菌消毒功能的清潔沐浴用品。若有需求而購買,建議先用溫水稀釋過再使用,例如稀釋一盆抗菌清潔溫水,而媽媽可採「坐浴」,有助於舒緩會陰部位的疼痛腫脹感。
剖腹產(C/S)
下腹部傷口恢復期較長
剖腹產傷口位於下腹部,至少約10公分。他說明,大部分醫師會採取橫切剖腹產的方式,傷口張力最小,縫合後的疤痕較好看。但有特殊狀況時(如:30週以下的早產、緊急剖腹產等),可能須採取直切剖腹產的方式。直切傷口的張力較大,易被拉扯,需要較長的恢復期,也較容易有肥厚性疤痕的狀況。
產後約1週,傷口逐漸癒合;約10~14天,傷口表皮層完整長出。只要傷口處沒有滲液、紅腫發炎、疼痛等狀況,通常不太會有感染問題。反之,如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或有膿樣分泌物流出,即表示有發炎現象,必須儘快回生產醫院找醫師處理。
清潔&照護
為了讓剖腹產傷口的癒合更順利,並降低疤痕形成機率,產婦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醫師討論,決定是否採用美容膠帶、除疤貼片(凝膠)、透明敷料等輔助用品(需自費)。
產後傷口初期,建議可使用透明敷料(須經常更換),讓傷口維持在微濕狀態,有助於復原,降低感染率。回家後,留意2週內不要讓傷口碰到水,儘量保持其乾爽潔淨。等到傷口表皮長出、確定為良好狀態,約1個月後就可考慮使用除疤貼片或美容膠帶,以降低肥厚性疤痕的發生率。
相同處
產後約4週回診
黃建霈醫師建議,產婦應在產後約1個月回到生產的醫療院所檢查,主要內容有:子宮復舊、惡露量、傷口癒合等,只要復原進度佳,通常不用再回診。然而,若產婦不到回診時間,即發現有所不對勁(傷口問題、其他身體不適等),隨時都可回診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