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師團】兒童癌症不再陌生 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高
依照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已躍居全國兒童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意外仍居第一)。兒童癌症,不再是一個陌生遙遠的名詞,依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小於18歲的兒童,每年約有500至550位兒童癌症新個案,相當於每一萬名兒童每年發生1個新個案,也就是說,由出生至滿18歲止,一個小孩得到癌症的機會為六百分之一。
兒癌治癒率大為提升
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有明顯的不同,成人的癌症以器官為主,如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等,其治癒率較低。而兒童癌症主要為白血病(血癌)、腦瘤、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惡性軟組織肉瘤、惡性腎臟腫瘤、惡性骨瘤、生殖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惡性肝腫瘤等。但慶幸的是,近年來,兒童癌症存活率大為提升,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個案可以治癒,以下就常見的兒童癌症予以簡單介紹:
白血病(血癌)
白血病的發生率居兒童癌症的首位,占約30~40%。白血病是因為白血球惡化異常增生所致,急性白血病之特點是骨髓為同一型的不成熟白血病細胞所占據,而慢性白血病,雖然不成熟的異常白血球增加,但成熟的各階段白血球亦多。
兒童白血病中95%以上為急性,慢性的相當少見。白血病細胞源自淋巴球系的稱為淋巴性白血病,而源自其他白血球系的,稱為非淋巴性或骨髓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往往以貧血、出血傾向、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骨頭疼痛來表現,而慢性白血病患者,則以貧血、肝脾腫大來表現,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目前可達8成以上。
腦瘤
兒童腦部腫瘤的發生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占 18歲以下兒童癌症的第二位,每年約有 120~140 位兒童罹患腦瘤。腦瘤的種類非常非常的多,其中以膠質瘤最多,約占原發性腦瘤的40%~50%,包括星狀細胞瘤,寡樹突膠質瘤及室管膜瘤。其次是胚芽腫瘤,以髓母細胞瘤最多。
腦瘤的症狀依照其大小以及生長的位置及速度而有所差別,有些是因腫瘤在顱腔內有限的空間造成壓迫而產生,有些則是因為腫瘤直接侵犯腦部組織而引起。例如小腦腫瘤可能會有顱內壓升高(頭痛、嘔吐、昏睡)、步態不穩、運動失調、肌肉張力減低、聽力喪失或單側耳鳴、複視、眼瞼下垂、暈眩等症狀。
兒童腦瘤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等三種方式。近來,質子治療的引進對於兒童腦瘤的放射線治療,不啻是一大福音。但這些都需要仰賴團隊的合作,團隊成員包括兒童神經科醫師、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神經外科醫師、腫瘤病理科醫師、放射線腫瘤科醫師、放射線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心理師、護理師、技術師、營養師與社工人員等等。
出現9大警徵.至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檢查
為了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下列警訊時,一定要找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 不明原因的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是下肢)、胸痛、腹痛等,如果痛到無法入睡或半夜痛醒更要特別注意。
- 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常發生在頸部淋巴結腫大,也可能發生在腋下、鼠蹊部等,如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應進一步檢查。
- 腫塊: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於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
- 不明原因持續性的發燒:尤其是超過一個星期不明原因的發燒。
- 生長發育的改變:在不明原因下,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或者有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
- 貧血、出血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造血系統,則可能會產生臉色蒼白、瘀青、紅色出血點或有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
- 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 (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
- 神經母細胞瘤特徵: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發現,若癌細胞轉移至骨髓時,可能導致臉色蒼白,轉移至眼窩時,可能導致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因常發生在腹部,易有腹部腫大或腫脹等情形。
- 視網膜母細胞瘤症狀: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
兒童癌症絕非絕症,而成功的契機,除了醫療團隊的努力,醫病間的密切合作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仍是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治癒率。
沈俊明醫師
現任/嘉義長庚兒童內科主任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高學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高雄長庚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華濟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