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羅怡君專欄】孩子的害怕,是勇敢的前身

【羅怡君專欄】孩子的害怕,是勇敢的前身

提到勇敢,你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是攻頂喜馬拉雅山成功的登山客、還是抗議現場站在拒馬前與警察對峙的人;是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士兵、還是衝入火場去救人的消防員?勇敢還有什麼樣貌呢?

文章目錄

    我們聽見許多成功人士談論過去,也不約而同提到「勇氣」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要勇於冒險、承擔風險、在未知中率先前進、比別人早踏出舒適圈,這些也是心靈上的勇敢。

    然而我們在教養生活裡面臨的情況卻是:孩子不敢下水游泳,我們說:「別擔心不會沉下去,加油!」孩子在攀爬架上腿軟,我們說:「再往上一點,別怕,掉下來我會接住你的!」

    孩子上幼兒園哭泣,我們說:「要勇敢一點喔,媽媽下午就來接你了。」孩子想放棄某種才藝,我們說:「怎麼會這樣呢?碰到困難就想放棄?」我們又急又氣,心想該怎麼辦才好,其他小孩真的特別勇敢啊,他們的確比較能接受新事物,對於挑戰也欣然接受,若我的孩子軟弱膽小,又該怎麼應付未來的挑戰?

    曾經,我也是這樣擔心的媽媽,興高采烈地帶女兒體驗活動,她總是要我在旁邊陪著不能離開一步,不論做什麼事,她總是覺得自己可能會失敗、一定做不好。

    除了天生氣質不同這樣的說法稍加安慰自己,身為父母該怎麼安撫自己那患得患失、不斷煩惱的心?又該怎麼帶領孩子克服恐懼,面對每一天的挑戰呢?

兒童教養
(圖/shutterstock)

所謂的孩子任性,其實內含勇氣的驅動力

    若我說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勇敢,不知道你同意嗎?想想當孩子與我們「奮戰」的時候,我們覺得他(她)們任性極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們為了想吃糖千方百計討你歡心、為了玩沙地盤跟人大打出手、為了保護小貓擋在車子前面、為了不做某件事而賭氣一整天。孩子的要與不要,都顯得那麼乾淨純粹,而他們也為了自己的想要與不要,表態地如此明顯。只不過,以上這些我們很少稱之為「勇敢」,我們甚至說孩子「很任性」。

    電影《勇敢傳說》裡的公主原本與母親關係良好,但極力反抗傳統比武成親的慣例,只好想盡各種辦法抵抗命運,在這過程中意外地帶領大家重新領悟到何謂愛、勇氣和自由的真諦。同樣的,登山客被自我實現的力量驅動、抗議的人其實憤怒絕望、戰場上的士兵們為了生存而奮戰、消防員想要保護生命而捨身……,我們把自己難以輕易做到的事情歸類為「勇敢」的行為,卻忽略這些勇敢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因素。

    想想孩子的任性背後,是什麼動力讓他們如此堅持執著,或許那就是他們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原力」。否則我們一味「擔心」孩子可能做不到某些事,甚至煩惱起他們的未來,身為父母的我們就已經先向孩子「示範恐懼」,孩子又怎麼可能展現勇氣呢? 

孩子承諾「嘗試」的心,是最勇敢的表現

    曾經,我陪著女兒走過一段長長的路,摸索著如何面對恐懼。當時的她喜歡上肢體律動課,但不敢自己在教室裡上課,需要我全程陪同。一年過去了,成員們早已互相熟悉,老師和我商量著讓她試試看自己進教室,我不必再當教室裡唯一突兀又尷尬的巨人。原以為準備時間已久,一切條件都很成熟,卻沒想到她的神情激動,只要我一離開就會大哭崩潰,讓老師踢了個大鐵板。

    這段持續嘗試獨立的期間,每週三上課前都是我們的「談判」時間,我們在公車上討論各種「漸進式版本」:媽媽先離開再進來?先進去再離開?離開教室十分鐘?還是在教室二十分鐘?她一臉認真左思右想,下車前我們打了好幾次手勾勾。

    但Happy ending尚未發生。即使妹妹多次答應共同討論的結果,甚至沙盤推演整個過程卻仍無法做到。除了孩子的情緒,我仍必須同時處理自己的情緒,包括對老師的歉意、消化其他家長對孩子的印象;有次難掩失望的我不經意地說:「如果妳做不到就不要答應,這樣媽媽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我答應的是要試試看,可以我沒有保證一定要成功啊,我今天就還是做不到嘛!」女兒一語打醒了我。

    的確如此。直接拒絕如此簡單,我怎能因為嘗試失敗而忽略孩子當初想要承諾父母的勇氣和心意呢?能夠接受一次次自己的挫折和失敗,又一次次地答應再嘗試奮戰,這會不會是世上最勇敢的表現?

「害怕」並非不想做,而是想要做卻不敢做

    我們都以為勇敢的相反詞是恐懼、是害怕。日本十歲的哲學家中島芭旺曾說:「『害怕』,就是因為想去做。不想做的話會覺得『不想做』,所以「害怕」並不是不想做。」

    我恍然大悟。我們一向認為「害怕」是懦弱膽小的表現,是妨礙前進的負面情緒,卻沒想過在那躊躇不前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未被發掘的渴望;只是因為保護自己的本能,或者是考慮周詳的謹慎,而讓我們誤會了孩子,也讓孩子誤會了自己。

    當我們協助孩子將「害怕」與「不想」的情緒分開,辨認自己其實是「想要」的動機,再給予充分的時間、培養該有的能力與技巧,那麼所謂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延伸閱讀
【羅怡君專欄】父母對孩子什麼都說好的後果,結果竟出乎我們所料!


羅怡君
羅怡君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喜歡閱讀小說,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與孩子們一起經歷成長與青春的各種滋味,在小說裡找到安頓身心的宇宙。

臉書/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