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孩子耐摔是靠訓練,不是喊口號
大學念社工,主修青少年組,研究所轉行商管MBA,在外商實習過,也曾到公職走過一遭。因加入貧童認養計畫,原本討厭小孩,逐漸發現他們的可愛;嫁作旅美人婦後,迅速迸出兩隻小犬,更導致母愛氾濫。記憶是不可靠的流言,不願在模糊的歲月裡找尋過往的痕跡,而開啟部落格寫作,粉絲頁【野馬天使】意外成為紓解鄉愁的集散地。
野馬的本質有著跳躍的人生,用天使勉勵自己有一顆呵護孩子的心,盡力做好每一個想做以及該做的事。
泰山抓著藤蔓擺盪在樹林間並非傳說,靠著訓練,太陽馬戲團的都市現代人也能跟泰山一樣成為空中飛人。
今年回台帶著兩隻小犬四處遊歷,跑跳過程中我跟阿湯在一旁羽扇綸巾,卻常讓旁人膽顫心驚,有時我得先安慰觀眾:「別緊張,他下的來。」、「沒關係他們常這樣。」更有一次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玩水,Owain重心不穩慢慢滅頂,一位阿伯幾乎要躍入水中撲救,我猜阿伯當時一定在心裡咒罵:「囝仔都沒在顧!」
後來我慢慢摸索出問題在哪,並不是香蕉洋將(黃皮白骨的ABC)有金鐘罩,台灣的確是比較小心謹慎,但除了爸媽的觀念以外,環境佔了很大的因素。
想想看從小到大誰沒跌倒過?身經百戰的爸媽們,應該都可以排出銅牆鐵壁、水泥木板、磚塊石頭的疼痛等級,還能進一步細分實心跟空心的差別。
台灣的建築體大多是鋼筋水泥,疼痛等級一等一,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跟練習下,對於嬰幼兒摔倒就會特別小心翼翼,因為每一次的意外都有可能「出事」,我的親戚們,包含大人小孩都曾經在家裡跌到半邊臉瘀血、骨折,還有昏厥抽蓄的,久了之後,自然就越看重跌倒這件事。
反觀美國,住的是木屋,室內地板不是地毯就是木板,木板很多還都是空心的,這些東西對撞擊力都有緩衝作用,看在我這種土生土長的台客根本是小兒科。
孩子出生後,他們一樣會跌跌撞撞,一開始新手媽媽誰不緊張?但每次「碰!」一聲,他們常常若無其事,頂多紅腫,只有到戶外柏油路或水泥地才有比較多的擦傷,實在很少有怵目驚心的黑青瘀血,我從來沒說過:「勇敢!自己爬起來。」因為我跟本來不及說,他們就已經不見人影。
居住環境大不同,我們在家就可以累積摔倒經驗,不是說摔不怕,而是人在用臉剎車前,即是不痛也會嚇到,一定都有反射性的防護動作,仔細觀察Devin,他很會找掩護來閃避,也會盡量把頭縮在胸口前,或是手抱頭用側面去著地,這一摔也不會造成嚴重性的退縮行為,他從小接觸的環境已經足夠面對台灣艱困的地形。
Devin唯一一次撞得頭破血流就是在台灣百貨公司的書店發生的,阿嬤很自責,讓他撞到鐵製推書車的尖角,我知道自己小孩的個性,阿嬤也辛苦了。
但台灣的孩子也不是只能包成溫室裡的花朵,不管哪一國都有綠草皮、泥土地,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練習場,不用刻意絆倒他們,光是一起踢球、玩鬼抓人,就很容易跌得四腳朝天累積經驗值。
台灣現在也有很多兒童活動的專業場地,攀岩、懸吊、滑步車等,都會提供全套防護措施,想要更進階的,還有溜冰、體操、柔道等琳瑯滿目的課程可以選擇。
耐摔真的是靠訓練,我想起以前上柔道時,老師有說過:我不能要你們初學者不怕摔,因為真的很痛,但是學好如何摔跤,懂得自我保護,傷害跟疼痛就可以降到最低。
所以,光是出一張嘴要小孩自己爬起來,台灣的鋼筋水泥真的很恐怖,倒不如帶他們多多練習,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