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卡介苗副作用:可考慮更改接種時程
月齡愈小骨髓炎機率較高
台灣擁有全球少數、可進行完整卡介苗不良反應主動監測的系統,透過此系統,只要醫師確診5歲以下嬰幼兒罹患肺外結核,就必須主動採集檢體,送至疾病管制署做進一步的檢測,以確認是被結核桿菌或卡介苗內牛分枝桿菌所感染,「因此,台灣幾乎不會漏掉相關的個案」。
由此監測系統,再進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學檢驗方法發現,每年接種卡介苗的寶寶中大約有5~10個罹患骨髓炎。
疾管署參考了日本的情況,即日本在實施延後施打卡介苗的政策後,嬰幼兒骨髓炎、骨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
因此,綜合上述因素,促使疾管署決定將卡介苗建議接種時程延後,以期望降低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
多方權衡決定接種時間
總而言之,「疾管署希望能維持卡介苗減少嬰幼兒罹患結核性腦膜炎等疾病罹患率的效果,但又希望能減少骨髓炎等副作用的發生」,多方權衡下,決定稍微延後接種時間至「寶寶滿5個月大」。但可能增加的風險是:寶寶來不及在施打卡介苗產生保護力前,就被結核桿菌感染。
不過,邱南昌醫師形容這是「享受好處,但也儘量減少壞處的影響」,如此才能讓卡介苗發揮更大的「預防效益」。
接種卡介苗前後要注意這3件事
邱南昌醫師說明,除非寶寶有發燒、生病很不舒服、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左上臂皮膚受傷等狀況,原則上都可以接種卡介苗。他特別提醒父母以下3件事:
1.注意接種時間
衛福部有「醫療院所預防接種資料查詢系統」,可掌握嬰幼兒的疫苗接種相關狀況。基本上,父母只要憑著《兒童健康手冊》,帶寶寶至全臺多數的醫療院所,透過「健兒門診」健康檢查,大多能在符合的時程接種疫苗。不過,各醫療院所接種卡介苗的時間不一定,所以先確定當天可以施打再去,以免撲空。
但他強調,「最好能讓寶寶在5~8個月間接種完卡介苗,尤其不應該超過1歲」,才能達到真正的預防效果,「若寶寶不幸已受感染,就算再補打疫苗,也無任何意義」。
2.穩固寶寶姿勢
邱南昌醫師表示,原來卡介苗是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無論是父母或醫護人員,施打時都能順利掌控新生兒狀況;但自從延後接種時間(至少5個月以上),寶寶體重上升、容易亂動的機會大增,反而增加接種時的難度,「如果父母沒抓穩寶寶,一不小心,就有將卡介苗往皮膚內層打深的風險,甚至可能提高局部副作用的發生機率」。
因此,他提醒,應配合護理師的指導,父母讓寶寶採取側坐姿、靠向自己,並將寶寶的頭部、雙腳以環抱的方式固定,以幫助護理師順利接種。
3.回家後照護
接種卡介苗後,父母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只要讓左上臂接種處保持乾淨,不要去摩擦、搔抓,減少感染機會,使其自然癒合即可。
‧修剪指甲,避免寶寶抓傷接種位置
‧若流出液體,用衛生紙吸乾就好
‧平日洗澡、清潔等仍可進行
‧如擔心被衣服摩擦,可用OK繃保護接種處(毋須貼緊,半浮貼即可)
超過接種年齡,怎麼辦?
一般來說,卡介苗的建議接種時程為5~8個月。然而,難免會有忘記時間或因故無法來接種的寶寶,是否還能接種卡介苗呢?
對此,邱南昌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已超過8個月,「趕快去補打吧」,原則上,只要最遲在1歲內接種,都還來得及。
然而,若寶寶超過1歲才要接種卡介苗,由於可能已有被結核桿菌感染(潛伏期)的疑慮增加,建議直接就醫諮詢。
新措施:毋須皮膚測驗.經評估決定接種與否
以往必須先經過「結核菌素皮膚測驗」,確認是否受感染(陽性或陰性),才可接種。不過,從106年4月下旬開始,衛福部已更改建議做法。
當寶寶超過1歲才要施打卡介苗,直接請醫師問診、評估,由醫師診斷是否需要先做皮膚測驗。
1.家族病史
是否有肺結核、長期咳嗽等家族病史。若擔心寶寶可能已受感染,會再安排進一步的肺部X光檢查或皮膚測驗,之後確定可否接種。
2.臨床症狀
觀察寶寶臨床症狀,若醫師覺得感染風險小,通常會直接安排施打卡介苗。
他補充,還有一種特殊狀況,即寶寶若是屬於結核病高風險狀況,也就是身處被感染機會高的家庭或社區,只要尚未被感染,也可比照從前方式,在出生5個月前就先施打卡介苗。
延伸閱讀
.寶寶打針哭鬧難免!接種疫苗前、當下、後續的全方位照護
.疫情期間,該延後施打寶寶常規疫苗嗎?嬰幼兒定期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常見Q&A
.寶寶公費疫苗接種全指南!新冠疫苗雖重要,但「常規疫苗」更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