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醫師毛心潔.帶你破解育兒迷思
Q.寶寶喝紅嬰水,可以解胎毒?
讓寶寶喝「紅嬰水」是傳統民俗的做法,然而「紅嬰水」其實就只是葡萄糖水。毛心潔醫師指出,寶寶在6個月大以前,喝母奶或配方奶即可,連白開水都不需要喝,才是最正確的做法,過去,胎毒所指的可能是皮膚上的疹子或其他狀況,但就西方醫學來看就是脂漏性皮膚炎。由於讓嬰兒喝紅嬰水會擔心是否會接觸重金屬或不適合嬰兒的藥物或食物等,所以建議家長如果擔心寶寶皮膚狀況請就診,讓專業的小兒科醫師給予解答,千萬不要任意服用不正確的東西。
Q.把寶寶包緊緊,才有安全感?
滿月內的新生兒寶寶,當感覺到頭往後墜的時候,就會變成像小猴子一樣伸出雙手雙腳來把媽媽抱住,這是一種原始反射,又稱之為「擁抱反射」。毛心潔醫師表示,有些新手媽媽不會熟悉如何抱孩子,總是會戰戰兢兢,但當媽媽緊張,孩子也會跟著緊張,有時擁抱反射變得明顯,讓媽媽覺得應該把孩子包裹起來,手腳才不會亂動。臨床上也鼓勵媽媽們多做肌膚接觸,給寶寶多一點安全感。人類新生兒不成熟,需要很多的照顧與安撫,然而這些動作是否有辦法用包住孩子來取代,就必須要看孩子特性或照顧技巧不同的考量,有些孩子也許包起來就覺得很舒服,但有些卻必須要肌膚的接觸,加上包起來可能會讓孩子太熱,並長疹子,甚至哭鬧,建議觀察孩子需求,不要強求一定要將孩子包緊緊。
Q.寶寶肚肚脹,要抹薄荷油?
毛心潔醫師強調,2歲以內請勿讓孩子使用含有薄荷醇的產品,才不致引起溶血。若覺得孩子脹氣,請先考量孩子是否因飲食而引起腹脹:若是母奶寶寶,可以看媽媽近期飲食是否吃了麻辣鍋或起士等,配方奶寶寶是否不適應目前正在喝的品牌,可以考慮換別的牌子來嘗試看看。
如果認為脹氣和飲食沒關係,毛心潔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學習嬰幼兒按摩的手法,來幫助排除脹氣,度過嬰兒腸絞痛的階段即可。通常按摩過後會讓腸胃道自然打嗝或排氣,待氣體排出,孩子就會較為舒服。
Q.幫寶寶剃胎毛,頭髮長得快?
傳統習俗在出生第24天剃胎毛,取自二十四孝故事的寓意,象徵子女孝順。但現在到底該不該在滿月前剪頭髮呢?毛心潔醫師指出,有些寶寶的確剪完頭髮再長的毛髮特別茂密,但部分寶寶則可能面臨到一歲也還長不出什麼頭髮,所以頭髮長得快慢完全是因人而異,門診經驗看來,還是依照家長決定,如果家長很在乎頭髮,就不要輕易剪掉,寶寶3至4個月會明顯開始落髮,這時候就是開始準備長新的頭髮,所以感覺很像換毛的動作,但換胎毛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會突然就全部掉完頭髮並長出新的,所以一般人不會察覺。
Q.幫寶寶剪睫毛,濃密又增長?
睫毛具有保護眼睛的功用,如果有異物碰到睫毛,眼瞼會反射性合上來保護眼球。毛心潔醫師表示,睫毛長短與遺傳和營養狀況等因素有關,臨床門診觀察若寶寶睫毛濃密,通常家長也差不多又長又密,用剪睫毛的方法來增加是沒用的,加上睫毛靠近眼睛,若剪睫毛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眨眼睛或者頭部擺動,都可能一不小心讓眼皮或眼球受傷。另外,當孩子的睫毛被剪掉,重新長出的新睫毛,容易刺激眼球、結膜和角膜,嚴重者會造成眼部感染,因此請家長不要這樣做,給孩子造成不應有的痛苦。
Q.測量準確奶量,瓶餵才知道?
現代社會的常見迷思,喜歡用數字判斷一切,當孩子現在喝120c.c.或150c.c.,不代表孩子會永遠都吃這個量。毛心潔醫師指出,她完全理解媽媽們擔心孩子吃不飽的恐慌,但請了解母奶和口水一樣,只要妳願意,母奶就會分泌,也一定會夠寶寶喝。如果因為擔心而一定要看奶量,擠出來餵也無妨,但前提是媽媽自己是開心舒服的,很多媽媽為了母奶的多寡而苦惱不已,只要擠奶量或寶寶喝奶量有變動就感到困擾,其實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只要移出足夠奶水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母奶。反過來看,如果母奶擠出來都夠孩子喝,就已經證明奶量足夠,只要尿尿、大便的情況順利,體重也都順利增加,就沒有必要去擔心餵不飽小孩。
Q.哺乳滿半年,母奶沒營養?
毛心潔醫師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到6個月,持續哺乳至2歲以上,6個月大以後的孩子,不論是母奶或配方奶都必須要開始吃副食品,因為奶類已經不足以支撐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1歲以上就跟大人一起吃,從母奶到吃成人食物的轉換就建議家長增添副食品,所以並不是因為母奶沒有營養,而是因為母奶的營養不足以支撐孩子成長所需養分,即便是配方奶也必須要補充副食品。母奶是活性的,會跟著孩子的需求而不停變動營養成分,對孩子來說,媽媽的奶永遠都是最適合他的,想餵到幾歲都可以,所以就算不餵母奶,也不是因為妳的奶沒營養。
Q.牙齒塗氟,寶寶會中毒?
牙齒保健就是滿6個月以上,有長牙齒以後,就可以考慮去看牙醫接受預防保健。毛心潔醫師笑著說:「如果塗氟會中毒,所有牙醫師都要失業了,所以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家長應留意觀察寶寶牙齒的狀況,(請固定三個月或半年塗氟一次),健保每半年補助一次,一直補助到6歲為止,因為與其讓寶寶蛀牙後再處理,不如先做預防保健以維護口腔健康。
Q.寶寶哭太久,會傷害腦袋?
毛心潔醫師說明,面對寶寶哭的時候,家長應該去看這個「哭」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哭就是孩子對外溝通,尋求注意的手法,孩子為何要找妳?是否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是孩子跟你溝通的模式,花點心思去了解孩子的需求,這樣的情境、這種時候可能會有何種想要傳達的訊息,需要爸媽用心觀察與了解。
讓孩子哭一會兒並不會傷害腦袋,但也不要讓孩子長期大量的哭泣,因為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增加,影響腦部發育,過度的哭泣會讓孩子覺得都沒有人理他,未來對建立依附關係有障礙,雖然不一定在孩子哭泣就立刻抱孩子,但可以跟他講講話、唱唱歌,讓他知道媽媽就在這裡,孩子就會知道不用藉由哭來表達不開心,而是培養專屬彼此的親子默契。
更多關於破解迷思...
柚子小兒科診所醫師歐淑娟帶你破解育兒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