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燒壞腦子的是「腦膜炎」!
【案例分享1】
小可到院的時候是18天大的女嬰,媽媽描述小可發燒兩天和食欲、活動力降低,也感覺睡眠時間明顯變長。在急診室,發現小可全身性僵硬且有抽搐的情形,急診兒科陳泰亨醫師於身體檢查時,也看到小可的前囟門凸出。經初步處置後,被轉送至新生兒加護病房,從腦脊髓液檢查初步判斷為細菌性腦膜炎,於是立即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
由於小可因發生持續痙攣,也給予抗癲癇的藥物。過了數天,腦脊髓液培養證實為B型鏈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治療約7天後,小可的發燒獲得控制,而且腦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腦膜發炎情況有所改善,小可也沒有再次抽搐的情況,於是陳泰亨醫師停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到第21天,小可就出院回家了。只是經過這次的生病,手腳的肌肉仍有僵硬的感覺,依舊需要到小兒神經科門診定期追蹤神經發展與聽力的狀況,醫師建議至少需要持續追蹤觀察到小可3歲後,才能比較放心。
【案例分享2】
樹樹是個13歲的國中生,因為連續3天的發燒、頭痛欲裂及嘔吐症狀後,更因為頭痛加劇到醫院兒科急診就醫。經過陳泰亨醫師身體檢查後發現,樹樹脖子僵硬,醫師懷疑腦膜炎而收住院。
根據腦脊髓液檢查結果,判斷為無菌性(病毒)腦膜炎,於是開始監測樹樹的症狀,使用支持性治療和使用降腦壓藥物。經過7天的住院治療,症狀改善,樹樹沒有任何後遺症,也順利出院回家。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兒科主任陳泰亨解釋,以上兩個病例都是他親手醫治的個案,由個案可知,雖然同樣都是得到「腦膜炎」,但不同年紀與不同病源,在臨床症狀的表現、治療方式,甚至癒後的症狀,都有著不小的差異。
中樞神經感染中最為常見的疾病
陳泰亨醫師說明,常見的腦膜炎是小孩中樞神經感染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症狀,可以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導致。
症狀表現
嬰幼兒患有腦膜炎的話,一般臨床表現常常不明顯,可能會先顯現發燒、嘔吐、嗜睡、異常哭鬧、眼神異常、活動力降低等初期症狀。陳泰亨醫師表示,有腦膜炎的嬰幼兒,到病程後期可能有抽搐或前囟門凸出的症狀表現。
此外,最重要的判斷是「眼神」,倘若寶寶總是看起來懶懶的,但眼神清亮、意識反應清楚,發燒的原因大概不是腦膜炎,但若症狀相反,就應該要高度懷疑。由於腦膜炎的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太過雷同,容易因此延誤診斷及治療,其中細菌性腦膜炎常造成合併症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需要爸媽的重視及關心。
若是大小孩與青少年患有腦膜炎,則可能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精神活動變差等症狀表現,伴隨頭痛及頸部僵硬。陳泰亨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兩歲以前患有腦膜炎的嬰幼兒比較不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
造成原因分兩大類
陳泰亨醫師解釋,細菌、病毒、黴菌、結核菌與寄生蟲等均會造成腦膜炎,常發生於有吸吸道感染、患有中耳炎、神經手術或頭部有傷的情況下,依照年齡層的不同,好發的病原體亦不同,大致分為「細菌性」及「非細菌性」兩大類。
細菌性腦膜炎
.常見於新生兒期:這類的腦膜炎常見的菌種有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
.常見於較大小孩: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及腦膜炎雙球菌。
非細菌性腦膜炎
這類的腦膜炎以「病毒性腦膜炎」占大多數,其中又以「腸病毒腦膜炎」最為常見,每年夏季常有腸病毒腦膜炎的病例流行,嚴重時還會併發腦炎,對生命造成危險。非細菌性的腦膜炎像是:腸病毒71型,疱疹病毒,是透過病原體經由飛沫或糞便進入人體中,再藉血液循環進入腦膜而造成的腦膜炎。
好發於學齡前的兒童
陳泰亨醫師解釋,腦膜炎一般好發於學齡前的兒童,其中超過50~60%會發生在3個月大到5歲的幼童,尤其是新生兒及幼小嬰兒時期也是患病的高危險群。因為大多新生兒及幼小嬰兒在患病時的症狀都不太明顯,臨床表現上的變化也很大,若是爸媽發現孩子的活動力及胃口變差,與平常表現有異,出現易怒不安、呼吸不規則、反覆發燒嘔吐、眼神改變、異常哭鬧、前囟門膨出等症狀,就要立即就診看醫。
若是年齡較大的孩子患有腦膜炎的症狀,就會出現畏光、畏寒、發燒、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頸部僵硬與意識障礙等問題,有些患者甚至會有痙攣抽搐的情形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年齡較大的孩子患病會出現脖子僵硬症狀,也應把這樣的併發症列入考慮。
因為腦膜炎與病原菌種類有關,通常細菌及病毒性中樞神經感染為急性腦膜炎,大約感染後3至7天內會出現明顯急遽的症狀;而結核菌、黴菌感染屬慢性感染,病程可能為漸進式的頭痛、輕微發燒,2至3週後,症狀開始加重。延誤腦膜炎的治療會造成患者顱內壓升高、腦實質被破壞而造成嚴重後遺症,危及生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