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育兒須謹慎
寶寶易被3C用品吸引
華人心理治療中心嬰幼兒心智健康諮詢團隊主治醫師粘慧美指出,「特別因為3C用品是成人社交生活很重要的工具,對寶寶而言,也是極具吸引力。寶寶首先注意到父母專注在螢幕的目光,還有螢幕上的亮點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按鍵或觸控,發現螢幕會立即有所反應,更是加強了寶寶的興趣」。
這些特性對還不具行動能力的寶寶來說,有莫大的魔力。因為這些工具,反轉了寶寶無助,依賴的位置。
這就是為何當寶寶出現難以安撫的情況時,不論是iPad或智慧型手機等,就經常被父母拿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停止哭鬧行為。在父母的心中不免認為「這真是一劑靈丹妙藥」。
於是寶寶下一次又哭鬧不只時,再祭出這一招。逐漸地,父母和寶寶都習慣這樣的安撫方式。但這麼做對寶寶有何影響呢?
短暫解除寶寶哭鬧引發的緊張,讓父母親得到暫時的喘息總是必要的。
但是過於頻繁地使用這「尚方寶劍」,除了讓寶寶暴露在3C產品上的細菌,以及近距離凝視螢幕,對於視力發展的影響等等生理的考量之外,粘慧美醫師表示,「這樣的習慣,養成寶寶對挫折除之而後快的天霸王態度」。
缺少了負面情緒可以被理解,但有意義的情緒發展呢?零至兩歲的寶寶處於完全仰賴成人照顧的階段,並透過與主要照顧者的相處建立情感的連結,即所謂的「依附關係」。
而依附關係的好壞,攸關寶寶未來包括人格、情緒、社會人際等多項發展。
認識依附關係
依據英國心理學家波爾比(John Bowlby)的研究,嬰幼兒與主要照顧的成人形成依附的過程,會型塑日後的社會心理關係。主要關鍵在於彼此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關係,當孩子發出需求的訊號時,是否有適切的回應及照顧。
197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Ainsworth設計了陌生情境的實驗(strange situation),依照幼兒和母親分離後再相會的反應,將依附關係分成四個類型:
安全型的依附關係
母親離開時,雖然焦慮,但是稍微被陌生人安撫。幼兒和母親再相見時,可以表達對母親離開的抗議不滿,也接受母親的安慰,親近擁抱母親。
矛盾抗拒型的依附關係
母親離開時,顯注地焦慮,很難被陌生人安撫。和母親再相會時,表現出生氣,拒絕母親的安慰或擁抱。
逃避型的依附關係
母親離開時,漠然地獨自玩耍,不理會陌生人。和母親再相會時,也不理睬母親。
混亂型的依附關係
母親離開時,以及和母親再相會時,幼兒表現出不一致混亂的行為,或者是驚恐的不動,或者是固著地搖晃身體。
安撫哭鬧雖困難.卻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
粘慧美醫師說,透過長時間的相處,寶寶與父母建立相處的默契。
她解釋,對父母而言,「如何安撫寶寶的哭鬧?」的確是一段困難的過程,一開始,父母可能「對於孩子的哭無力處理」一事充滿挫折感,不過,大多數的父母仍會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一試再試。終會累積經驗而掌握寶寶的表現,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過程中,寶寶看到「父母是如何對待他的焦慮,如何回應他的不滿足」,同時也從父母的反應中慢慢了解,「自己內在的脆弱、痛苦或憤怒,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納」。
這段「困難過程」就是寶寶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粘慧美醫師指出,這段時間所累積的經驗,將是寶寶日後面對挑戰時,誰也不能奪走的韌性。
「年紀還小的寶寶,雖然不會記得過程中的一點一滴,但是所有的知覺卻會存留在大腦深層的不同區域,伺機變身為日後自我調節情緒的隱形脈絡!成人後,若有不知如何抉擇時「內心會連結到早期焦慮無助的情境」。
如果兒時經驗是被理解接納的,就有動力探索,解決困難;反之,則退縮不前。
她說,「這些情緒的記憶,是比語言的發展還要早的。雖然我們不記得我們嬰兒其的事情,但是嬰兒時期的感受,強大地影響我們離開父母後,不論是交朋友或談戀愛,親密關係裡想要被喜愛又可以做自己的能力」。
她強調,「孩子的記憶就像體內的抗體,看似不存在,但是當病菌入侵人體,抗體就會發揮保護作用」。
跳過磨合過程.寶寶缺少學習
如果父母只有拿3C用品安撫寶寶,無異是「跳過這段與寶寶磨合的過程」寶寶學會自己一哭,父母就遞上3C用品,但腦海中沒能存下任何與父母相處的經驗。
未來,在面對人際相處的挫折時,只會被動地等待別人遞上靈丹妙藥,完全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才符合常理?或該如何表達自身的情緒?如何能被別人理解?
粘慧美醫師提醒,「成人輕而易舉做到的事,寶寶卻需要長時間探索、嘗試,才能從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行事準則」。特別是寶寶的感官很靈敏,需要時間整合他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的訊息。
然而,「3C的產品是沒有溫度的」。產品的設計不是以寶寶為中心的物品,遊戲軟體更是簡化過程的產物,並缺少真實情緒的互動,對寶寶多是「刺激-反應」的控制。
然而,若長期讓寶寶玩3C用品,寶寶不只無法消化過多的刺激,也不能從中建立任何記憶與學習過程,更缺少自我存在感。連帶減少手指頭以外,其他身體活動的協調發展。
剝奪寶寶學習.無法面對未來
粘慧美醫師強調,「對於社交能力的養成而言,根本無法透過任何的軟體模擬讓寶寶學習」。
讓寶寶玩3C用品,當下或許很快止住了哭鬧行為,但父母並不了解寶寶「究竟為何而哭?」而好玩的3C用品其實也沒能滿足寶寶真正的需求,寶寶的記憶中只有「3C用品的給與不給」,還有「父母面對自己哭鬧的無力感」,至於寶寶與父母的互動過程則形同被剝奪,換言之,寶寶並沒有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這要他拿什麼面對未來?
當寶寶缺少與父母相處的經驗,或是情緒被理解的過程。寶寶就偏好熟悉的,沒有挫折的事物,少了對自己,對外面世界的好奇。
「日後將不喜歡探索生活中的新事物」。粘慧美醫師指出,更令人憂心的是,「行動是態度的出口」,孩子將透過偏差行為表達內心的反抗與憤怒,「因為他不知如何忍受這些情緒,只能用行動解決」!
媽媽的眼睛 寶寶的最愛
粘慧美醫師指出,「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哭鬧的時候,媽媽不要怕寶寶哭鬧,即使那會令人感受到痛苦、無奈與無力,但應該讓自己有時間、空間接受寶寶哭鬧的情緒反應,並理解寶寶為何有如此的表現」,嘗試讓寶寶知道「媽媽正在積極努力解決你的問題」。
相信在經驗的累積下,媽媽多能及早從蛛絲馬跡觀察到寶寶的需求,以免於寶寶的哭泣,進而與寶寶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粘慧美醫師鼓勵媽媽不要輕易放棄安撫寶寶的責任,「當你把跟寶寶溝通的門關上,日後,他也關上了與父母溝通的大門」。
她說,「寶寶喜歡亮亮的東西,3C用品的亮光固然可以吸引寶寶,但是,媽媽的眼睛其實也會發亮,而且寶寶可以從媽媽的眼睛看見自己,他真的很想知道自己在媽媽眼裡是什麼樣子」。
與其用3C的亮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不如媽媽用愛的眼神凝視寶寶,讓寶寶與媽媽在交會的眼神中,看到媽媽的表情、聽到媽媽的聲音,建立彼此的溝通方式;也能透過擁抱寶寶,讓他在充滿溫度與氣味的懷抱中,獲得支持的感覺,進而建立起安全感。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