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學步車.寶寶學步更安全
每個動作都具有意義
2歲前,寶寶每天的發展快速,時常帶給父母驚喜,因此細心的爸媽會因為覺得「孩子每天都不一樣」而感到欣慰,其實寶寶的每一個動作發展,除了代表著對世界多一分的認識,也代表著身體肌肉的成熟,從4個月左右,頭頸、背部肌肉的成熟讓寶寶學會抬頭、進而翻身;6~7個月,腰、背肌肉逐漸增強、使寶寶開始學會穩坐、8~9個月,軀幹與四肢的肌肉發展可以支持孩子學習爬行,到12個月左右,逐漸增強的軀幹與下肢力量將繼續支持孩子學習走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賴冠宇職能治療師表示,無論是抗地心引力的動作(抬頭、翻身或坐起)或重心移動的動作(爬行或走路),每個新學會的動作技巧對寶寶都具有特別意義,包含增加的視線範圍、熟悉使用身體肌肉或認知到自己正位於空間中的某個位置等。
不需執著於某個動作發展
當寶寶到了能夠四處爬行的階段,因為爬行能夠帶給身體足夠的刺激並有益於整體發展,許多媽媽會執著於讓孩子多爬,甚至設法延緩他學習走路的時間,賴冠宇職能治療師指出,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所提,0~2歲稱為感覺動作期,其實在這個階段,任何動作的發展都有益於給予寶寶刺激,並促進其大腦的發展,雖然多鼓勵寶寶爬行可以帶來許多益處,但卻不需刻意延緩他下個動作的學習,如果寶寶真的爬行得較少、只想扶站或學走也沒有關係,家長如果真的很在意,只要在遊戲中讓寶寶可以時常使用上背部的肌肉,如:以玩具誘使他手臂上舉拿取、貼圖畫紙讓他在牆上塗鴨等,補足上背部肌肉所需的練習需求即可。
從爬到走.熟悉重心轉移
從爬行到走路,除了必須使用不同肌肉部位外,其中更重要的是寶寶正在學習重心的轉移,從爬行時,手腳一前一後、重心位於四肢,到站立行走時,如企鵝跨步般一左一右嘗試平衡、重心著重於腰背肌群與下肢,透過熟悉重心的轉換,能刺激寶寶的本體覺,讓孩子在學習移動時走的更穩妥,因此當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時,建議家長不只提供誘因,讓寶寶多加練習走路,於戶外時,也可慢慢減少推車的使用,鼓勵孩子多走路,訓練其下肢的穩定度與強化肌肉力量。
踮腳走路不緊張
當寶寶開始跨步向前,有些家長會注意到孩子似乎很喜歡踮著腳尖走路,頻率一增加,就不免擔心孩子是否會習慣
成自然,賴冠宇職能治療師表示,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踮著腳走路能帶給他們新鮮感,並且為前庭覺帶來刺激,家長可以把時間拉長來觀察,觀察期間,父母可以引導正確的踏步方式,並可常抱著他搖晃或乘坐安全的盪鞦韆,讓他的前庭覺可透過搖晃接受足夠刺激,2~3個月後,若踮腳走路帶給孩子的新鮮感消失,孩子不再總是踮腳走路,家長就可放心,但若情況仍持續,就建議可請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確認情況。
慎用學步車.觀念正確不依賴
在寶寶開始學習扶站後,長輩可能會為孫子添購學步車(螃蟹車),學步車因為能使照顧者在照顧孩子時較為省力而受到長輩的喜愛,但其實對寶寶來說,學步車並沒有達成讓寶寶「學步」的效果,多半只有遊戲與快速探險的樂趣,賴冠宇職能治療師指出,因為學步時,需要寶寶練習使用下肢的力量,以學習穩定邁步向前,但學步車因為能托住寶寶的屁股,加上有輪子做為輔助,因此對於學步兒下肢力量的運用反而出現代償的情況,亦即學步車代替了寶寶原本練習走路時應該用力的肌肉部位,使他不用出力就可以移動,反而剝奪寶寶學習練習運用下肢肌肉的機會,且如果過度依賴學步車,還可能拉長學習穩穩走路的時間。
2014年加拿大明文規定禁止寶寶使用學步車,其原因來自於照顧者太過放心於寶寶使用學步車,忽略了環境安全,造成寶寶連車帶人翻落泳池或樓梯所導致的意外事故頻傳,相對於台灣,雖然在一般家庭翻落泳池或樓梯的機率較小,但環境安全仍是不得不注意的照顧重點,學步車雖然看似能讓照顧者較輕鬆,但寶寶若要使用學步車,仍不該脫離家長的視線範圍,使用時間最多每日10~20分鐘,不應過度依賴,建議家長與其仰賴學步車,不如善用圍欄,給予寶寶一個安全移動的環境。
學步車幫助學步緩慢的寶寶
學步車對於一般寶寶雖然只有遊戲的樂趣、缺少加強學習走路的效果,但對於下肢肌肉力量不夠、對走路的學習進度有些緩慢的寶寶,學步車反而能提供輔助與刺激,給予寶寶誘因學習走路,例如:因為下肢力量不夠,學步車托住屁股,反而讓他不用擔心腿部沒力氣容易累或會跌坐在地上的可能,並可讓他經驗快速移動的探索樂趣,因此可誘發寶寶練習自己學習走路的動機。
適合學步兒的安全環境
當學步兒一步一步地在環境中探險,為寶寶準備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必要的,除了把寶寶觸手可及的易碎物品、沉重物品都妥善擺放之外,爸媽可善用地墊、圍欄、防撞邊條、抽屜安全鎖與門擋等防護措施,確保孩子於環境中移動時保有安全,若帶到戶外,也可視情況使用護膝或穿著長褲,避免容易跌倒的學步兒輕易擦傷,若需使用學步車,椅座的高度也須依寶寶身高調整,避免使用時,寶寶踮腳行走,樓梯口、廚房、陽台也需徹底巡視,將家中可能造成危險的位置確實關閉或適當防護。
發展快慢有個別差異
寶寶的發展進度雖然有得以參照的指標,但進展速度卻因人而異,賴冠宇職能治療師說明,只要能順利發展,快或慢都不要緊,爸媽無須擔心。寶寶2歲之前,每個階段累積足夠的動作經驗都能支持寶寶下一個階段的動作順利學習,但每階段的發展除了與動作經驗的累積多寡有關之外,為什麼有些寶寶進步快、有些比較慢,其實也與個體差異、照顧者的引導和照顧時的衛生要求有所相關。
1. 個體差異性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寶寶的個性有些比較慢熱、容易緊張,或是有些比較活潑大膽等,不同的個性讓孩子在探索環境時有不同的表現,間接影響不同個體間對於動作經驗的累積速度,例如:同樣面對新的事物,活潑大膽的孩子很快就能跨出第一步去探索;害羞的孩子就會在動手前猶豫較多的時間。
2. 照顧者引導
照顧者是否較願意與孩子遊戲互動或鼓勵他學習,與動作經驗的累積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引導的多,寶寶出現動作的機會就多,引導的少,動作經驗的累積機會就相對減少,同時,若寶寶的個性比較容易哭鬧難帶,單純作息就已大量耗費照顧者的心力,而照顧者引導遊戲的機會也可能減少,使寶寶的動作經驗累積相對較少。
3. 衛生要求
有些家長對孩子有較多的保護,常常因為擔心髒、擔心亂,就不讓孩子在地上探索,或是經常阻止他觸碰各種物品,少了許多觸覺上的刺激與動作經驗,有時可能會讓孩子的動作發展進步得比較慢,賴冠宇職能治療師認為,如果擔心孩子弄髒手,其實可以在他結束摸索時為他清潔雙手,或是將環境徹底清潔,讓孩子放心探索,而不要因為怕麻煩或對清潔有過分要求,而阻礙了寶寶的探險與樂趣。
鳥兒慢飛.給予半年的觀察
除了對照寶寶健康手冊中動作發展的指標外,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的進步似乎有所落後,建議給予孩子6個月的時間觀察,例如:1歲了卻還不會走路,就觀察到1歲半,而在這段期間,爸媽可以多方引導,若到了1歲半寶寶都還沒有想扶站的表現,此時再求助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也不遲,千萬不要一有落後就急著求醫,嚇壞自己也帶給寶寶太多壓力。
尊重差異.發展有快有慢
無論孩子發展的快或慢,建議家長都能以輕鬆的方式看待,除了調整引導方式與照顧習慣,尊重孩子的個別發展、不給予壓力,才能讓孩子更輕鬆面對每一個新挑戰,建議家長對於孩子的每個動作學習,都能儘量鼓勵並減少干預,讓寶寶儘可能的適性發展,給予他自由探索世界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