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家有過動兒.調整教養心態才是第一步

家有過動兒.調整教養心態才是第一步

過動≠頑皮 「為什麼孩子老是像條蟲似的,怎麼樣就是靜不下來?」、「兒子總是喜歡作弄其他小朋友,最近甚至變本加厲用拳頭問候別人!」孩子的「調皮」已經成為親朋好友的困擾,卻怎麼也控制不住,或許你該思考孩子是否患了「過動症」!

文章目錄

Part1.你了解過動症嗎?

一般常用「過動」來形容坐不住、靜不下來的孩子,但過動卻非「形容詞」,而是一種病症的「名詞」,它的全名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簡稱ADHD)」,當孩子的過動影響人際互動與正常生活時,根據特定症狀評估後,就會判定為「過動症」。

過動≠頑皮

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許正典表示,近幾年來,過動症的患病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除了因家長和老師警覺度較高,容易察覺孩子的過動傾向外,現在眾多聲光刺激的環境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通常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後會被明顯發現,因其衝動、好動的症狀,容易為班上、同儕帶來困擾,且ADHD的孩子通常在人際互動上會出現問題,更會因此導致自信心受損,這是現代家長更關注的部分。

症狀男女有別

許正典醫師表示,患有過動症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其表現症狀有些許不同。通常男生在進入幼兒園後,會明顯表現在坐不住,或是有衝動的行為,常走過別人身旁就揍別人一下,而且是不明原因、控制不住的;女生則是愛講話,一開始會認為孩子語言能力好,但時間久了,會發現她往往是在不恰當的時機講話,像是愛插話、不聽別人說話、只自顧自的講。

許正典醫師表示,這些行為動作都可能被視為「人格特質」而遭受忽略,最重要的評估點就是能否「恰如其分」,在適合的時間講適合的話、做適合的事,若是在規範下都無法限制,就可懷疑為過動症。而過動症的孩子,通常語言及智商發展都沒有問題,但有明顯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況,有些是可專注但不能持久,有些則是完全無法集中。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編製的「心理疾患統計診斷手冊」第四版的標準,過動症有主要三項行為症狀:

典型症狀1. 注意力差

*無法注意細節、粗心。
*無法持續注意在一件事物,或逃避需要花心力的事物。
*不注意聽他人說話或不遵守別人的指示。
*做事沒有條理。
*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
*容易遺忘自己的物品或自己要做的事。

典型症狀2. 過動

*手腳或身體上的動作很多。
*小時後會出現身體大的活動,像是跑來跑去、離開座位,年齡增長後可能轉變為心理上的浮動。
*難以安靜在一個活動上或給人靜不下來的感覺。
*話多。

典型症狀3. 衝動

*無法等待、輪流。
*會干擾或打斷別人說話。
*難以遵守例行性的規定。
※註:以上出自《注意力缺陷過動症20問》,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發行

四歲後才會確定診斷

許正典醫師表示,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會以出神、發呆來表現,不易被察覺,並且被歸類在不吵不鬧的乖乖牌學生當中,通常小女生以發呆型居多,因此,小男生被發現過動症的時間往往較早。
一般確定診斷過動症是在四歲之後,許正典醫師表示,四歲前都是培養專注力的時候,只能評估是否具有過動的特質,若有,則可進行環境及教養方式的調整,避免增強這些特質,像是不讓孩子長時間處於高度刺激的環境。有時媽媽想到什麼就指揮孩子去做,也會是扼殺發展專注力的無形殺手,因孩子的專注力會在大人的指揮下被打斷,許正典醫師進一步表示,若是在兩三歲時懷疑症狀,調整教養方式和環境,的確有可能改善。

受天生基因影響

一般而言,過動症是受天生基因影響,僅有30%和後天感染有關,許正典醫師指出,小兒鏈球菌的感染即可能使大腦杏仁核受損,或前額葉的功能活化不佳,其他原因感染的腦傷,也可能導致過動。去除後天感染因素,大部分的過動症仍屬基因遺傳導致,只要父母其中一個有過動症,寶寶得到過動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4倍。但目前仍未確定何組基因是導致過動的主因。
常有人說過動症長大就會好轉,的確,過動症中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善,主要是因為小時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活化不全,功能較為脆弱,因此,執行專注、持久的功能較差,但青春期時的二次發育,這部分的功能可能再次發展,因而轉好,但仍無法預知孩子是否就是這幸運的三分之一。因此,許正典醫師建議家長,發現孩子有過動傾向時,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從環境及教養方式改善過動症狀

三管齊下.矯正過動症

過去的教育方式通常是高壓管教,有些過動症可能因此被掩蓋住,但許正典醫師表示,高壓教育通常會導致過動症兩極化,的確有些可能會成功壓制,但有些卻會因為過分壓抑而轉為憂鬱,父母不可一昧的威權教養,應找出可讓孩子專注的事物,並去除過多的環境刺激。

改變環境

在確定孩子有過動症時,一定要在環境中去除掉過多刺激,許正典醫師表示,三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腦、電視、電動,這些電子產品擁有聲光刺激強烈的特點,當孩子習慣快速的聲光變化後會無法被較靜態的事物吸引。

教養、行為療法

建議父母找出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讓他專注於這些事物上,平常也可以走迷宮或大家來找碴等小遊戲,讓孩子練習專注,但應為循序漸進的訓練,而非一開始就以高標準來規範孩子。

藥物治療

經由醫師評估確認需開立藥物治療後,一般會服藥三個月至半年。藥物可有專注的功效,但許正典醫師表示,也不能完全依賴藥物,且須讓孩子知道服用藥物是?了讓他專注於好的事物,而非專注於打電動等,並配合其他行為治療,學會自我控制。通常在行為、環境及藥物的治療下,三個月至半年會出現改善,但好轉後仍會持續治療2至3年,若已不會影響人際互動及正常生活,就可考慮停藥。

Part2. 家有過動兒.台北市議員楊實秋現身說法

身為過動兒的父親,台北市議員楊實秋以「毀滅」來形容過動症,「當然得視程度,較重症者若沒有給予良好的治療,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可能會毀滅一個家庭,甚至影響社會…」楊實秋會如此正視過動症的影響,實在是因為感同身受。

從兒子身上了解過動並非頑皮

楊實秋表示,自己的兒子「福寶」從小就好動,一直以小朋友「調皮」來看待,直到福寶上了幼稚園,常在學校和其他小朋友起衝突,甚至拳腳相向,聽從相關專業領域的友人及醫師診斷,才發現原來福寶是個「過動兒」。

發現福寶患有過動症時,楊實秋也不諱言,自己花了一段時間才能接受,「一直以為只是孩子的人格特質,怎麼會是種病?」而從幼稚園被診斷後後到現在,福寶已經小學五年級,楊實秋從排斥到接受,也逐漸發現過動的症狀並不是簡單的調皮,可能會造成周遭親友的困擾,甚至某種程度的暴力傾向更會傷害他人,因此,他更明白,絕不能再漠視過動症的存在,必須積極治療,否則未來遭受影響的會是整個家庭甚至社會。

過動症可申請接受特殊教育

為了讓社會大眾及教育界及早發現過動兒,由教育局所編製的過動症手冊也在楊實秋的催促下誕生,並且日前立法院已經通過,過動症屬於特殊教育法的範圍內,可申請接受特殊教育。
楊實秋表示,過動症在就診時,通常被歸類為精神科,而精神科是大家最不願意踏入的科別,往往因此延誤診斷就醫。他目前也正催促衛生局將過動症納入家醫科,過動症做的種種努力,楊實秋僅希望這個病症能夠獲得大家的重視,並且在小時就能做好行為及藥物治療,以免排斥就醫,造成未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接受事實就是治療的第一步

談到如何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好面對家中的過動兒,楊實秋表示,其實將治療過動症與矯正近視眼而戴眼鏡一樣,視為正常的矯正行為,就不需感到難以啟齒,從這個角度思考,接受事實就能跨出治療的第一步,且最好找尋有相同情況的家庭,相互支持分享。

找出孩子的長處

楊實秋表示, 2008奧運游泳的金牌選手菲爾普斯、籃球之神麥可喬登及音樂神童莫札特,這些都是擁有過動症的各界名人好手,他們都將精力導向自己專長的事物,「當你發現過動兒在自己所專長的事物上與你談論的眉飛色舞,你會發現他也擁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而這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家長要能發現孩子的專長,讓他做他想做的事、有興趣的事,但還是要在規範下進行。

放下傳統框架

「不能將對待一般孩子的標準套用在過動症的孩子身上」,楊實秋表示,就像不會要肢體障礙的人打籃球一樣,當父母的應該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免加重孩子的負擔。台灣的教育體制很容易將過動的孩子推向懸崖,過度的學業取向,反而侷限了孩子的發展,楊實秋表示,像過動症如此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也往往會有學習障礙,家長更要學習放下傳統的框架,不要追求成績、不要追求名校,不能用社會認定的一般標準來看待這樣的孩子。

最需改變的是自己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塑造機器,而是在塑造一個人」,楊實秋十分同意這個論點,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不要將自己沒有完成的目標或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家中有ADHD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而非孩子,這對成年人來說絕對是種挑戰,但卻是對過動兒最好的教養方式!」

許正典

現職/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

經歷/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
   臺大醫院精神科

專長/精神官能症
   心因性失眠兒童心智困擾(過動症、自閉症、情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