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親子關係隱憂多?
【PART 1】隔代教養,哪裡有問題?
「孩子跟我不怎麼親」、「孩子都被阿公阿媽寵壞了啦」、……以上種種抱怨,最容易出自「隔代教養」的家庭中。迫於經濟壓力,夫妻雙方都得工作的小家庭愈來愈多,加上保母的費用也不便宜,很多夫妻都選擇將小孩托給自己的父母代為照顧。關於「隔代教養」家庭,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指出,依生活型態的不同可歸納出以下3種類型:相隔兩地型、早晚分工型、托育陪伴型……
類別1 相隔兩地型.親子關係不易建立
第1種「相隔兩地型」,年輕的父母因為工作關係,只好將孩子托給住在外地的的公婆(或娘家的父母)代為照顧,每隔1~2週去看望孩子一次,一直到學齡後才接回家自己帶,親子間的感情因此容易產生斷層而造成隔閡。這是因為你自己照顧孩子時,孩子半夜哭了,你會去餵奶,看見、並參與孩子成長中的改變與喜悅,你會了解當孩子學習一項新事物需要經過多久時間,必須克服哪些問題;但假若親子兩地相隔,不但在情感上已經慣於依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其他如生活作息、價值觀、待人處事的方式等,自然都會受到這些長輩的影響。 年輕的父母總以為日後將孩子接回來後,問題自會迎刃而解。但親子關係重新建立需要時間,加上長期隔代教養之下,有些孩子會認定年長長輩是自己的重要他人,而非自己的父母。這並不是誰錯誰非的問題,年輕的父母想要趁年輕時打好事業基礎、給孩子過更好的生活並沒有錯,只是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親子關係的冷淡,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永遠無法再參與。
類別2 早晚分工型.易與長輩產生嫌隙
第2種類型是「早晚分工型」。夫妻白天上班時,孩子可能會請保母或公婆代為照顧。和保母意見不同時,教養主權仍然在父母,雙方可以進行討論和溝通;但是,對於公公婆婆,情感則是最大的溝通阻礙,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家庭問題。當兩代的教養觀念不同調時,夫妻也可能因此發生衝突,妻子質疑:「你媽媽為什麼要這樣?」丈夫抱怨:「你不感謝我媽,還要求這麼多!」因此夫妻必須討論希望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先建立共識。例如大部分的長輩都會站在保護孫子的立場,他們在乎的是孫子生理上的滿足,只要吃得飽、穿得暖,乾淨清潔即可;孫子之於公公婆婆,並非拿來教育的,而是作伴的開心果,所以有「含飴弄孫」這句成語。但年輕的父母親多半重視孩子的手眼協調、自理能力的訓練,還有學會獨立的過程等。 當長輩違反你們的共識時,建議先由丈夫與長輩進行溝通。例如孩子一哭,婆婆急著去抱去哄時,丈夫可用較和緩的話語或借重其他專業人士(如醫師、教育權威等)的話對長輩做解釋,因為年長者比較相信權威。重點是,認清長輩的出發點是出於善意,切勿用指責的方式去對待長輩,以免落得雙方都不愉快。
類別3 托育陪伴型.家庭成員關係淡漠
最後,有2種可能狀況,可歸類為「托育陪伴型」。
狀況1,離婚型。
自己一時無法照顧孩子,所以交給長輩,但當長輩自覺這是被強迫擔負的責任時,情緒會受影響,發洩的方式就是向孫子責怪都是媳婦的錯。也因此孩子的心情不穩定,對母親的情感趨於複雜,挫折感加深,人格也埋下了陰影。在感情不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遭遇困難或問題時,因對家庭成員缺乏歸屬感與信任,就結交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人,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幫派分子,又演變為社會的隱憂。
狀況2,陪伴型。
父母希望孩子可以代替自己去陪伴公婆。對公婆來說,學齡前的孩子還很小,應該被保護,而年輕的父母則認為,小孩長大了,應該好好被教育。當公婆干涉你的教養權時,你的孩子會變成你的弟弟妹妹,則可能發生2種情況:兩代爭執到底誰才是老大?或是年輕的父母因為過度依賴公婆,而無法建立自己身為父母親的角色。
4Tips,隔代教養也能建立優質親子關係
1. 親子共浴 增加身體接觸的機會,以提昇親子間的親密感。
2. 親子共讀 這是培養親子感情的好方法,同時可以灌輸孩子正面思想,也能夠藉機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
3. 陪孩子玩 不一定要花大錢到風景遊樂區,即使只是到自家附近的公園活動都可。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以此訓練孩子的身體能力。
4. 觀賞節目 可以陪孩子一起欣賞影片(卡通、兒童節目等),陪他們對話,讓孩子感覺到你的陪伴,願意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