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阻止孩子「歡」結局竟然神展開,父母教養態度得追溯回童年經驗,養育孩子同時重新認識自己
孩子看到玩具吵著要買的情形,幾乎可以說是父母育兒路上一定會遇到的「考驗」,而網路上的這則漫畫中,母親採取溫和的拒絕方式,孩子也因不停揮舞的雙拳,最後變成一名鼓手,神展開的結局讓看過的人都莞爾一笑。不過,現實生活中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們無法確定孩子長大會不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鼓手,但我們可以思考,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時,我們該給予什麼樣的適合的回應。
孩子是享樂主義的代表,偶爾稍微停留一下能得到部分的滿足
父母碰到這種狀況時,不一定要馬上滿足孩子,但也未必馬上讓孩子從玩具專櫃前抽離,即使不買給孩子,但立刻走會讓孩子產生失落感,不妨讓他再玩一下玩具,讓他想要的需求可從『再玩一下或再看一下』中得到部分的滿足,以此做為得不到的心情緩衝。孩子還小,看到就想擁有,標準的「享樂主義者」,父母的確不需要事事滿足孩子的欲望,不過,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玩玩,想像一下需求被滿足的感覺,可以有效降低哭鬧耍賴的機會。
溫柔離開現場,不用言語或肢體打擊孩子的心
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確令父母感到無奈又無計可施,多數時候,父母先冷靜把孩子帶離現場,可暫時停止孩子的哭鬧,待其情緒緩和後,再來後續的說理,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也陷入不穩定的情緒中,而無意間做出傷害孩子心靈之事。此外,用糖果零食安撫孩子雖然是一個方法,但絕對不是優先的好方法。最好的方式還是回歸到平日有密切的親子互動,幫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內心充滿十足的安全感。
父母若想要孩子失控時採取溫和態度,原來必須重新設定大腦
提起溫和但堅定的教養態度,家長對字面意義的傳達,感覺簡單易行,但實際經驗孩子的堅持與哭鬧時,卻掌握不到其中要領,談到教養,就不能不請家長回溯自己小時候接受教養的回憶。例如:孩子哭鬧時,自己感覺厭煩,是否因為小時候哭鬧時,也被同樣的態度對待?此時,家長可以試著回想,當時被如此對待的自己,感受是什麼?
這個回溯的過程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可以在回憶中開始接納自己孩提時代的任何情緒,那麼重新回到教育現場時,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就能夠越表現接納與溫和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有所體認的家長總是說:教養孩子,其實也是重新檢視自己的過程。
若還是發生親子衝突,爸媽勇敢踏出和好第一步,用行動為孩子上一堂關係修復的課
生而為人,難免會有情緒,如果親子衝突已經發生,事後的和好也有助修復親子關係,在親子雙方的情緒都冷靜下來之後,不拘泥於對方是孩子,適時表達歉意與愛他的心情,能讓孩子覺得與爸媽更貼近,且承認即便身為父母也會犯錯、重啟有意義的對話,不只能在事後修復親子關係,也有助於在過程中讓孩子對溝通與情緒正、負向的表達有所認識,並有益於讓他在未來面對兩性關係或人際關係時,更能理解修復關係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寶貝教養不出錯】孩子吵著買玩具該怎麼辦?這樣與孩子「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