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歲教養fun輕鬆 掌握寶寶感官及心智發展
(觀察寶寶對環境的反應,給予適當的刺激與教育。圖/shutterstock)
Part1:感官知覺篇
認識感官知覺
五感(視、聽、嗅、味、觸)指的是五種感覺,深深關係著寶寶的成長。當五感發展的愈協調、靈活與成熟,對於寶寶未來的發育進程,如:學習、情緒穩定性、肢體協調性、人際關係等,都會有所影響。
五感知覺的內容
一般所熟知的五感,其實包含了感覺和知覺兩個部分,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盧愷莉表示,嚴格來說,感覺和知覺並不相同,感覺是透過感官接受刺激,而知覺則是在接受刺激後,經過腦部的思考和輸出,再形成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動作表達出來。簡單來說,感覺是接受,而知覺有經過思考後再做出表達。
感知覺和經驗有關
所謂的感知覺,包含能準確接受刺激的訊息,經過判別,甚至是以往的經驗,最後整合成一個結論,做出一個動作的反應,因此,五感知覺的形成,除了要有豐富的刺激、敏銳的感官外,與記憶、經驗和成長過程皆有關。
前庭運動及本體運動
除了慣常提到的聽、嗅、味、觸、視五感外,盧愷莉治療師表示,還必須關注寶寶的前庭運動覺和本體運動覺。前庭平衡是指頭部的動作,及頭部在空間中位置的控制,例如:我們的身體雖然有傾斜,但還是能控制頭在身體的正中間。這個平衡是透過內耳、前庭和半規管,去偵測地心引力和速度力的改變,來達到維持身體平衡的目的。
本體運動覺則是對自己肢體的位置和肢體的運動有所自覺,寶寶能慢慢學會知道自己的手、腳在哪裡,並且練習控制他們。由於關節周圍有一些神經的接受器,當肌肉收縮或伸展時,關節會受到擠壓或是需要用力,身體就會知道現在維持什麼姿勢,藉此明白身體正在做何種動作。
感官知覺發展里程碑
了解感官知覺所包含的內容後,媽咪要對寶寶「可以做什麼」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由於寶寶每天都在發展和成長,每個階段的能力和必須練習的內容也不同,以下介紹嬰幼兒的感官知覺發展進程,讓媽咪能順著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和教養。
視覺的進步最明顯
對0~1歲的嬰幼兒而言,在所有的感官之中,視覺的發展最快,媽咪能實際感受到能力的變化,新生兒的眼睛還不會移動焦距,滿月時就能做緩慢的追視遊戲了。
視覺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項目:對光線明暗對比的敏感度、注視能力、追視能力和深度知覺,不同月齡的寶寶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新生兒就能辨明暗
剛出生的寶寶能看到什麼呢?盧愷莉治療師表示,新生兒可以分辨不同亮度的光線,是寶寶第一個出現的視覺能力。
而注視能力在滿月時,就能看到15至20公分遠的物品,最久可以注視3.5秒左右;到了2個月大,眼睛會調焦距。3個月大的寶寶,就能看到4至7公尺遠,大約一個房間的長度,因此這時候孩子會開始認週遭環境,雖然看不清楚媽咪的樣子,但是知道房間裡有人在移動。如果寶寶喜歡某樣物品,狀況好的話能注視該物品7至10分鐘左右。
追視能力是指眼睛跟著物品移動,而剛出生寶寶眼睛的肌肉發展尚未完全,要到1至2個月,才會開始出現水平和垂直的追視能力,但速度要非常緩慢,寶寶的眼睛才跟得上,這時還無法追視超過身體中線的物品,要到3個月大才具備這個能力。
4個月能看出顏色的不同
顏色和形狀的知覺大約在4個月時開始發展,可以分辨對比強、鮮豔顏色的不同,像是黑、白、紅、黃、藍等,3個月前的寶寶較喜歡黑白對比及紅色,而4至8個月的寶寶,則是對暖色系比較有興趣,例如:紅、黃、橘等顏色,能吸引他們的注意,盧愷莉治療師認為,這時冷色系、暗灰色較無法引起寶寶的興趣。
剛出生的小朋友最喜歡看人的臉,但只能看出大致上的輪廓,到了3個月大,平面形狀的能力開始發展,會熟悉人的臉孔,而一直要到6個月大,才會有立體的視覺,可以區別人的臉孔有何不同,大約8至10個月大的孩子,則能解讀大人臉上的表情和情緒反應。
觀察寶寶的感官發展
視覺之外的其他感官,像是嗅覺、味覺的表現較不明顯,家長可以藉由多一點的觀察和刺激,讓寶寶多聽聽、聞聞、嚐嚐、摸摸、動動,感官會發展得更好。
依賴媽咪多給刺激
盧愷莉治療師表示,新生兒對聽覺有反應,可以區別大小聲,而3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去尋找音源;5個月的寶寶則對音樂有反應,能隨著音樂揮動手腳。嬰幼兒的嗅覺十分敏感,大約出生1週就認得母親身體的味道,等到大一點,則會避開不喜歡的味道,通常每個孩子對味道的喜好都不一樣。
味覺和觸覺的發展很早,還在媽咪肚子裡時就已經有反應。盧愷莉治療師認為,在胎兒6至7個月時,味覺就發展出來,一般女嬰比男嬰喜歡甜的味道。出生之後,副食品的經驗對味覺有很大的啟蒙作用,4個月開始就能依發展不同給予副食品,最晚6個月大要給,如果太晚給副食品,寶寶對味道的適應性就會比較差。
在新生兒時期,寶寶對觸覺有逃避式的反應,會躲避刺激源,隨著成長慢慢開始接受沒有傷害性的刺激,盧愷莉治療師表示,寶寶3個月開始就會用觸覺來探索物品,例如:用手摸東西,將玩具放入嘴中等。
平衡感及認識身體
盧愷莉治療師表示,將0至2個月大寶寶抱成直立姿,雙腳碰地,腳會反射性的伸直踩地,2個月後此反射會消失,一直要到4個月大會發展出自主性雙腳踩地能力,3個月開始會主動想伸手拿東西;7至8個月時,寶寶的腳會一直想彎曲再伸直,這是跳動的反應。
一般來說,前庭和本體運動能力要到孩子7歲之後,跟視覺結合在一起,才會有比較好的整合和成熟的發展,也才能做出類似成人的複雜運動。
造飛機遊戲
盧愷莉治療師表示,孩子都很喜歡有一點高度和速度的遊戲,大約7至9個月大,媽咪可以跟寶寶玩造飛機遊戲,抱著孩子前後搖晃,這個動作能提供寶寶背部肌肉和前庭的刺激。
至於比較小的寶寶,媽咪可在寶寶手腕和腳踝掛小鈴鐺,揮動時感覺到自己的手腳在何處,或是帶寶寶的手去摸玩具。下肢可做踩腳踏車的運動,拉起寶寶的腳,做左右腳交替運動,或是牽他們的手去抱腳、左手摸右腳、右手摸左腳,引導寶寶吃腳等,都能促進寶寶的身體知覺和協調。
來玩小遊戲.刺激感官發展
常有人打趣的說,對1歲前的嬰幼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的確,在孩子感官發展的過程中,玩遊戲是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盧愷莉治療師提供一些親子互動遊戲,讓媽咪們能藉此促進親子間的親密互動和安全感!
視覺遊戲多以實際物品為例
1歲前寶寶的視覺發展很快,即使是新生兒也能「看」到許多東西,因此,別讓孩子只是躺在嬰兒床內。
多讓寶寶看到媽咪的臉孔
新生兒對明暗對比較敏感,可以使用手電筒或發光的玩具,照天花板、牆壁或把玩具放在寶寶前面,也可以在光亮的環境下,以小手帕遮住寶寶的眼睛再打開,讓孩子感受明暗的不同。這時也可以拿顏色鮮艷或黑白的玩具、布球,在寶寶眼睛前方15至20公分處,上下左右、前後斜向移動,練習眼睛追視的能力。
抱著4至6個月大的寶寶照鏡子,他們會對鏡子裡的人笑,對於增加自我意識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多讓寶寶看到媽咪的臉孔、聽媽咪的聲音。
實物和照片的配對遊戲
寶寶大約7個月大後,可以坐著翻書,開始看有圖片的書,最好是像照片一樣的實物圖,到了1歲之後,可以玩實際物品和照片配對的遊戲。
1歲左右的孩子能做的事情比較多,像是把積木投進罐子裡,帶寶寶照鏡子認識五官、對坐推球等,都是很好的活動,能訓練寶寶空間視知覺、視覺定位和追視快速移動物品的能力。
不同種類的聲音
可以設計情境讓寶寶轉頭找聲音,多聽不同物品發出的聲音,例如:鍋碗瓢盆敲打聲、不同樂器聲等,接觸多元種類的聲音,有助刺激寶寶聽覺。
聽聲辨位
媽咪可以和較小的寶寶玩聽覺定位的遊戲,遠近、方位和大小聲,運用不同的變化,讓寶寶轉頭去找,並了解遠一點聲音的距離是如何。大約6個月大時,媽咪要注意區別不同語調,興奮地講快樂的事情、用較低沉的語調講嚴肅的事情,讓寶寶懂得分辨語調的不同,各代表什麼樣的情緒。
不同動物和不同材質
當寶寶的身體發展到可以坐時,媽咪可試著反覆放好聽的歌曲,增加他們的節奏感及身體的律動感。大約7至9個月的孩子,放音樂時可以拉寶寶的手,隨著音樂節奏打拍子或搖擺身體,也可以讓他自己去敲打不同物品,像是鐵碗、塑膠罐等。接近1歲的孩子會對動物的叫聲很有興趣,媽咪可以買動物聲音的書,並且引導他模仿;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聽得懂簡單的指令,因此可以玩一些有指令動作的遊戲,如:掰掰、揮手、拍手。
嬰幼兒按摩.力道適中
寶寶滿月之前,盧愷莉治療師建議將寶寶以包巾裹起來,包的時候用一點點力,提供寶寶觸覺的刺激,如果孩子不想包,可以先把手露在外面,晚上熟睡時再把手包進去,可以避免驚嚇反射,寶寶也會睡得比較好。
至於嬰幼兒按摩,可以針對軀幹、肢體、臉頰、口腔周圍、手掌和腳掌,這些比較敏感的部位,用比較深層的力道按摩,寶寶會比較有安全感,至於按摩的力道是否適中,可從寶寶的表情來判斷。
副食品之外.多體驗味道
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而且吃的狀況良好,媽咪可利用吃飯的時候,沾肉汁或菜汁給他嚐試;或是聞一下蘋果的味道,洗澡時聞一下沐浴乳、肥皂的香味,都是不同的刺激和體驗。
(多讓寶寶嘗試不同的副食品,給予刺激。圖/shutterstock)
Part2:心智發展篇
心智發展及教養方式
嬰幼兒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除了先天氣質之外,後天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家長在處理寶寶的吃喝拉撒睡之外,也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語言能力發展。
6個月以前.社會性互動較多
寶寶在2個月時,就會出現社會性互動的微笑,有些家長認為這時候的寶寶就是吃飽睡好即可,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應該多逗弄寶寶,讓孩子早一點接受這個世界的刺激。
熟悉爸媽的臉孔和聲音
寶寶在6個月以前不會有太多複雜的情緒,只要跟他玩,都能很快吸引他們的注意,或是逗他們開心,4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笑得很開心、心情很好、很興奮時甚至會尖叫。
到了6個月大時,會認得爸爸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臉孔,能發出的聲音更多,像是牙牙學語的聲音,也懂得發出聲音表達情緒及對外界的反應,這時寶寶的社會互動主要在情緒表現上。
陳慧如醫師建議家長多跟寶寶互動,讓寶寶熟悉爸媽的臉孔和聲音,並感受到多一點回應,寶寶覺得自己在發出聲音時,媽咪會在意並發出回應,就會覺得很好玩,願意學習發出更多音,對於寶寶的安全感、親子互動及對腦部的發展都有正向幫助。
懂得「黏著」主要照顧者
寶寶6個月大時,因為立體視覺已經開始建立,會認得爸媽和主要照顧者,出現想要「黏」在爸媽或主要照顧者身邊的情形,陳慧如醫師表示,這時候寶寶還會願意給陌生人抱,但比較熟悉爸爸媽媽的接觸,如果是想睡、肚子餓或鬧情緒時,就一定要黏在主要照顧者身上安撫才行,比較明顯的怕生會出現在9個月大時。寶寶這時候未自覺有自我喜好,也不會看別人的臉色,但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當寶寶開始有俗稱分離焦慮的情形時,更應該注意給孩子安全感,其實,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應該從小就開始建立。陳慧如醫師表示,有些家長在教養寶寶時,認為不應該「一哭就抱」,以免養成習慣,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
寶寶會哭就是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當寶寶哭時若完全沒有給予回應,長大就會更沒有安全感,因此,應該要在孩子哭泣時給予回應,是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步驟,讓寶寶知道身邊隨時有人,培養正向的安全感,正向的安全感對於腦部發展也有幫助,如果擔心孩子會「抱習慣」,可以用其他安撫方式代替,像是跟寶寶說說話、唱唱歌,稍微撫摸他等,大原則是要回應寶寶的需求,雖說大部分的寶寶哭久就不哭了,但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會有負面的情緒,他覺得自己哭也沒有用,長大可能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造成其他的情緒障礙。
開始有模糊的抽象概念
成年人習以為常的顏色、形狀和上下位置空間等抽象概念,對1歲以前的寶寶來說,還沒有能力充分了解,建議家長先從日常生活中實際的事物,慢慢帶入抽象的概念。
物體恆存概念
對於7個月大的寶寶來說,可以開始教導他「物體恆存」的概念,月齡較小的孩子,只要媽咪離開視線就大哭,因為寶寶覺得媽咪消失就不會再回來了,這時家長可以和寶寶玩「找球遊戲」。先拿一個顏色鮮豔的球,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再把布蓋在球上,引導寶寶自己掀開布把球找出來,了解「看不到的東西,不代表已經消失」的概念。
9個月大的孩子很容易怕生,陌生人靠近就會有排斥和害怕的反應,也不讓不熟的人抱他,陳慧如醫師認為,大約到1歲都會有這種情形,看寶寶個性和家裡的環境,如果常常接觸不同的人,就會比較快度過這個時期。「怕生」是寶寶正常的社會化反應,家長不需要太傷腦筋,如果寶寶完全不怕生,媽咪反而要有警覺性,因為表示寶寶無法分辨目前身處的環境安全或不安全。
模仿、取代性遊戲
10個月大的孩子喜歡玩放手、丟東西的遊戲,常常讓家長撿得一肚子火,陳慧如醫師表示,這是寶寶手指肌肉發展的正常過程,不需要罵寶寶為什麼老是要把東西丟地上,但如果過了1歲還有這種情形,就需要態度堅定的告訴寶寶「不可以」!
在教導寶寶學習新事物時,必須先觀察寶寶的能力到哪裡,這就是家長必須瞭解發展里程碑的重要性,不必揠苗助長,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刺激孩子的能力。9個月以後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指令,可以自己翻書看繪本,最喜歡模仿和取代性的玩法,能接受比較抽象的遊戲,像是學媽咪假裝講電話,這時家長必須特別注意自己的日常習慣。
1歲以後大寶寶.教養堅守原則
寶寶到了1歲之後,已經可以聽得懂大人說的話,因此孩子鬧脾氣時,要先等他情緒過了,再告訴寶寶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最重要的是,教養的規則和教法要一致。
陳慧如醫師表示,很多家庭白天給保母或家中長輩帶,造成兩邊的原則不一致,寶寶也會搞不清楚造成混亂,不知道要依循哪一方的標準,最後變得沒有規則可循。
理解旁人情緒.試探底線
當孩子做一樣的事情,在保母家可以、但回家爸媽說不行時,寶寶就會一直試探底限,比如說一直做錯事,甚至故意做同樣錯誤的事情,再看大人的反應如何,是否會因此退讓,讓本來不行的事情變成可以。由於孩子年紀小,還在探索尺度的階段,而這個規則的尺度是大人規範的結果,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習慣,因此教養尺度必須一致。
陳慧如醫師表示,最怕遇到的寶寶,就是爸爸媽媽說不行、阿公阿嬤卻說可以,這時候的寶寶已經會「看臉色」,能理解成年人的情緒;造成教養原則混亂的結果,孩子容易耍賴挑戰大人的極限,日常生活習慣沒有規則可循,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到了2歲有強烈自主意識之後,就會變得很難帶,要矯正也必須花很大的力氣,因此家長在教養原則的溝通上就很重要,務必讓標準一致。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