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歲寶寶食育課
0~2歲擴張的食育‧從孕期就定位
淡水幸福農莊食育講師暨《食育小學堂:飲食教育的16堂課》作者陳惠雯老師,因為女兒出生後即為異位性皮膚炎所困擾,為了改善女兒的皮膚疾病,陳惠雯老師夫婦從飲食著手,自耕作方式(秀明自然農法)到烹調處理,以最自然與安全的食材供應家人,不但讓女兒的異位性皮膚炎不藥而癒,也開啟了夫婦倆對食育推廣的契機。
陳惠雯老師認為,食育的起點應該從孕期開始,透過孕育生命的過程,修正母親的飲食習慣,選擇安全與正確的食物照顧自己與寶寶,一方面可確保孕期營養,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寶寶出生即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或肥胖等症狀。
從餵奶開始‧讓吃更有意義
寶寶出生後,親餵母乳是最適合嬰兒的哺育方式,除了母乳的豐富營養價值之外,費勁吸吮有助孩子口腔肌肉的運動,並牽動腦部肌肉,有助大腦的發育,若無法親餵,則使用奶嘴洞較小的奶瓶,讓嬰兒能夠充分吸吮。
待孩子4~6個月添加副食品,多樣化的蔬菜水果都建議讓寶寶經常接觸嘗試,許多爸媽以為副食品的食材必須挑選甜味較多的食材,寶寶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事實上,相較母奶而言,蔬菜與水果的味覺刺激已很充分,認為寶寶嗜甜,其實是父母先入為主的觀念,陳惠雯老師建議,在寶寶學會表達對飲食的意見之前,多方讓孩子嘗試食物的原本口味,不需特地挑選偏甜口味的食材,能擴充寶寶之後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否則若只給寶寶偏甜的食材,孩子日後反而只願意吃偏甜的食材,偏食的習慣就會因此產生。
避免對食物預設立場
多數情況,成人對各種食物已形成既定印象,但對寶寶來說,各種食物的味道都是新鮮的嘗試,只要家長不要以大人的角度對食物預設立場,例如:怕孩子不喜歡而加入調味料或對食材的選擇設限,透過多樣化的食材供給,應可讓寶寶漸漸熟悉各種食物的味道,除了減少日後偏食的機會,也使他日後就算開始接觸重口味食物,也能因為對原味食物有所記憶而不排斥清淡口味的料理。
陳惠雯老師也認為,懷孕是母親修正飲食習慣與認識各種食物的契機,若從懷孕開始調整對食物的正確認識並養成不挑食的習慣,寶寶的副食品時期,就可以為孩子的飲食帶進更多樣食材的選擇。同時,若副食品階段,有發現寶寶對某樣食物的拒絕次數較多,可嘗試改變烹調方式,例如:不吃南瓜,就嘗試南瓜口味的布丁、不吃芋頭,就試試芋頭牛奶等,多方設法讓孩子接受新食物。
為孩子的飲食帶進更多食材
在培養小孩的胃口時,媽媽的角色很重要,比起在寶寶還小時,只提供他20種食材認識,不厭其煩地為他的飲食生活帶進1,000種食物,肯定會更擴充他對食物的接受度,就算寶寶日後對食物出現偏好,偏食的機率也一定會比其他孩子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