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受虐兒6歲以下.10年來增加3
5個月大女嬰小潔,因為失去意識,被送至急診室,確診為右側硬腦膜下出血,因為病情危及,並轉至林口長庚。小潔父親辯稱,睡覺時,手肘不慎擊中女兒頭部,但醫院進一步檢查卻發現,女嬰雙側眼底視網膜出血,應為「搖晃嬰兒症候群」,依照「受虐性腦傷」通報家防中心。
圖說:儘管兒福保護意識抬頭,但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兒虐通報人次逐年增加。
令人難過的是,小潔雖然被搶救下來,但預後情況不好,罹患「腦性麻痺」,終身受苦。1年後,小潔的親妹妹小美,也被送至急診室,當時才1個月大,同樣是硬腦膜下出血、嚴重腦水腫,也依照「受虐性腦傷」通報家防中心。
儘管兒福保護意識抬頭,但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兒虐通報人次逐年增加,民國1997年為1萬9,147人次,2016年則變為5萬4,597人次,近10年來增加3倍之多。
林口長庚今天發表「兒少不當對待」入住加護病房「危重症病童」之流行病學與臨床分析報告,研究人員分析民國90~104年,該院兒虐通報1,838病例,結果令人震驚。
林口長庚發言人黃璟隆指出,該院的兒少受虐個案以0~6歲的嬰幼兒居多,占八成二。受虐傷的部位則集中在頭部及腦部,比率高達六成。在性別方面,各年齡層以男性稍多,但到了青春期以後(12~18歲),則女性受害者變多,原因為性虐待案件。
至於通報場,以創傷急診最高,其次兒童內科急診,門診最少,不足2%。目前平均每個月有5位兒少受虐個案入住加護病房,從民國90~104年,因「兒少不當對待」入住加護病房的「危重症病童」遽增5倍,以腦傷居多,預後相當差,約一成死亡,兩成六重殘。
黃璟隆指出,醫院成立了「兒少保護小組」,適時介入疑似家暴個案,確實可以增強對兒少受虐病例的通報。
例如,1歲6個月大的小恩,與2歲6個月大的哥哥,兩人被送至急診時,哥哥死亡,她則被送到加護病房搶救,醫護人員發現兩人骨瘦如柴,且身上多處瘀傷及咬痕,便通報家防中心。
如何避免這類悲劇發生?黃璟隆呼籲民眾,應該做個熱心的雞婆鄰居,如果發現社區裡的幼兒愛哭、常哭,但家裡大人卻不安撫,或是體型瘦小、營養不良,即使是夏天,還是穿著長袖衣褲,甚至皮膚常出現淤青,就應提高警覺,告知里長,或是通報各地社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