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保護自己・DADDY、MUMMY DON’T WORRY!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除了家長的責任外,孩子也應該在不同的年齡層漸漸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概念,例如:當陌生人靠近想要碰觸自己的身體時,這時候要勇敢說不,甚至是大聲呼叫;或是當過馬路的時候要記得左右察看是否有來車,必須謹慎、注意安全;而在家中,除了家長要避免讓孩子接觸危險物品外,也應該設下規矩讓孩子知道,在家中不能奔跑嬉戲,以免撞到桌角。雖然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由於隨著孩子長大,活動範圍也變更廣,這背後的危險性卻不容小覷。
刺激感官‧探索世界
在新生兒的階段,寶寶只能透過聽覺與觸覺感受身旁的事物。漸漸的會開始透過把東西抓在手中或是放入口中等方式,開始擴張探索的範圍。林宜正醫師也提到,隨著發展的年紀去觸發他們對於環境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2至3個月大的寶寶,是透過抓握和接收聲音的方式感受外在環境,因此家長可以透過不同材質的觸覺遊戲、玩聲音的遊戲和寶寶互動;4至6個月則是可以透過口腔刺激的方式,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逐漸嘗試多樣化的副食品,避免口腔敏感的問題發生;而在1歲的階段則是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詞彙,增加認知能力,加深對周遭人事物的記憶。從孩子2歲開始,他們開始會透過簡短的字句表達想法,但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口語、記憶發展上才正逐漸成熟,也因此他們只能記得部份發生過的事情。3、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他人溝通,但在這個階段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較不懂該如何與人分享互動。除此之外,孩子也有強烈的模仿能力,但在對於自身身體的認知上,也已經處於可以明確學習並且描述器官的階段,孩子對於男女的性別會有不同的認知。建議家長可以從這個階段開始,帶孩子學習對於身體以及周遭環境安全的認知,或是學習對於熟人、陌生人、環境的警覺性。而處於5、6歲階段的孩子,則是個性養成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也會開始接納旁人不同的意見,這時,建議父母可以用不同的教養策略,來慢慢引導孩子。
分層教育‧很重要!
事實上,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能力強,模仿力也高。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耐心教導,也必須以身作則當榜樣,以防孩子仿效,留下不好的習慣。而當家長在對小朋友進行危機概念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長必須依據他們的身心發展以及特性,才能夠設身處地的替孩子建立正確且適合的自我保護概念。
2歲以前
孩子在2歲以前,他們已經開始學走路、探索世界,雖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但事實上他們可以大致聽懂禁止的指令,台北市私立浩恩幼稚園園長馬文華表示,建議可以在危險的地方貼上禁止的符號,讓他們建立危機意識,而家長除了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也可以搭配嚴肅的表情,既可以有效讓他們了解其中的危險性,也可以讓他們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3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於身邊的事物容易感到好奇,遇到新鮮、沒看過的物品會想直接動手,這時候家長除了要時時刻刻跟在一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時,可以先帶離現場,並以嚴肅的口氣,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危險性。此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相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外出時很難約束規範他們,常常在大人轉身不注意的時候,突然被玩具或是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溜走,因此,建議家長在外出時隨時叮嚀孩子,務必要緊跟父母不可以單獨行動。
3~4歲
3~4歲的孩子在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上,已經可以透過句子來描述,這個時候醫生建議,當危險行為發生的當下,除了要以嚴肅的態度制止他們當下的行為並帶離現場外,也必須透過引導的方式教導,避免下次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相較於2~3歲的孩子,3~4歲孩子理解能力漸強,平時,家長可以透過繪本以及說故事的方式(例如:小紅帽與大野狼)教導孩子,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告訴他們事情的前因後果,替孩子以有系統的邏輯方式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
4~6歲
隨著孩子年齡漸漸變大,表達能力越來越好,這時候的他們會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出現哭鬧、生氣、反抗、難以溝通的現象,這時候家長的態度顯得更加重要,必需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孩子的行為狀況。有時,適時以「冷處理」的方式,等他們先冷靜下來,再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告訴他們事情的嚴重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建議家長平時在家可以透過拋出問題,或是以情境劇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提出遇到危險時的解決辦法,家長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將更好的方式補充教導孩子,以溝通對話的方式一起討論。
CHECK!小地方開始
孩子對於抽象的警告,有時可能較難理解。建議家長可以在家中製作警告標誌,並帶孩子實際操作讓孩子了解,以便強化他們的印象。例如:在熱水壺貼上紅色的警告標誌貼紙,或者讓孩子實際看到熱水冒煙的情況,並告訴孩子「燒開的熱水壺很燙」、「熱水會冒煙,不能碰!」,接著可以再邀請孩子自己重複說一遍,這樣也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CHEER UP!拒當溫室裡的花朵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面對困難、危險,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必須讓孩子透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家長若是一昧擔心受怕,阻止孩子接觸外在環境,亦或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降低孩子對於外在環境的警覺心,不僅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忍耐力也會降低,甚至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長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