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追求完美.越不利於心理健康?
該研究由巴斯大學和約克聖約翰大學的研究者進行,分析4萬1641名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資料,透過「多維完美主義量表」,評估自我面向(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社會面向(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其他面向(給予他人不合理的標準)等,進行長時間追踪。
研究發現,在三種指標中,較年輕的大學生皆比前幾世代的學生還高,平均上升幅度為自我面向10%,社會面向32%,其他面向16%。資料顯示,在1976年族群中,一半高中畢業生打算進大學。到了2008年,八成以上高中畢業生希望獲得大學學位。
結果顯示,近代大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較高,專家指出,這應該是導致近年來年輕人罹患精神疾病人數攀高的主要原因。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指出,傳統認為,自我要求完美的個性很好,有助於學業和工作,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越是追求完美,社會面向和其他面向指數較高,就越不利於心理健康,自我面向亦是如此,三者與憂鬱,焦慮,厭食等心理問題有顯著相關。
林家興教授說,現在台灣幾乎人人均可上大學,但現今補習風氣興盛,社會追求成就,重視分數及排名,升學壓力仍很大,估計國內ÿ世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傾向高於上一代提醒。 ,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大學生,容易自我批判及害怕失敗,越來越不快樂,家長應多多肯定孩子,並留意小朋友身心狀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環境的集體氛圍,確實讓青少年感受到更高的壓力,認為出人頭地一定要達到高標準,若沒有念特定大學,進入知名企業,月薪應該超過多少錢,甚至擁有多少名牌,否則就覺得自己不夠好。
葉雅馨主任強調,師長及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不論是想法,外貌,個性等,從中找到自我的獨特性,社會組成原本就是多樣化,讓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將有助於青少年減緩焦慮及憂鬱,重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