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親子共餐很重要!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一大清早,小強起不了床,媽媽擔心他上學遲到,總是得大吼,匆忙之間,常來不及一起吃早餐,就在學校附近早餐店買些奶茶、漢堡或三明治,這就樣解決了早餐,這是許多家庭早上共有的場景。
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調查發現,國內超過5成孩子常獨自吃早餐,且家庭共餐比例降低,長期下來,孩子容易偏食挑食,體重難以控制,且提高憂鬱、焦慮傾向。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親子共餐是一家人最寶貴的時刻」,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親子共餐對孩子的飲食行為發展及體重控制有著重要影響,甚至也左右了情緒管理能力。 (推薦文章:親子共吃晚餐,孩子肥胖過重比率較低)
在飲食習慣方面,2011年1篇刊登於「兒科雜誌」、回顧17篇以2~17歲兒童與青少年研究就發現,如果每週至少3次與家人共餐,則孩子可降低12%過重風險、35%暴飲暴食行為,以及增加24%吃到更健康食物的機率。
另1則刊登於「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期刊」研究,調查人員針對分析7~9歲孩子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與每月低於2~3次在家親子用餐的孩子相較,每天至少1餐與家人共餐的孩子,過重機率減少9倍之多。
台灣也有相關研究,董氏食品營養中心於2015及2017年分別對近2萬名家長進行雀巢健康兒童全球計畫「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結果顯示,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中,孩子較不偏食、挑食,能攝取較多健康食物,如蔬菜、水果、全榖、乳品等。
至於,如果能夠提高親子共餐頻率,也可以提高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並減少青春期的叛逆行為,並降低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
2013年於韓國「家庭醫學期刊」1項研究針對5~6年級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親子共餐頻率較高的家庭,每週共餐超過14次,孩子在人際關係、適應力、生長力、感性與決心等發展上,均有顯著提升;相反的,生長在共餐頻率較少的家庭,孩子較容易憂鬱、焦慮。
諸多研究證實,看似小事的親子共餐,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卻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令人遺憾的是,調查顯示,國內超過5成孩子常是1個人吃早餐,且家庭共餐比率越來越低。
「親子共餐好處多多」許惠玉主任強調,在餐桌上一起用餐,可以說是家裡最寶貴、溫馨的時刻,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放下手機,別再盯著螢幕,家長多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延伸閱讀:多久沒跟孩子一起吃早餐? 親子共食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