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透視‧孕期9大常見不適症狀-身體常見不適

透視‧孕期9大常見不適症狀-身體常見不適

身體常見不適 噁心嘔吐‧食欲不振 「害喜」幾乎是每個孕媽咪剛開始懷孕的第一個驚喜,從輕微的不適感,到吐到吃不下也睡不著的都有。她們該如何面對這項甜蜜的負擔呢?

內分泌+生理變化

自從懷孕起,孕媽咪體內的人類絨毛性腺激素量增加,黃體激素的分泌,會幫助穩定子宮內膜;楊于萱醫師進一步說明,但黃體激素會減緩平滑肌(胃部肌肉屬於此類)的收縮,減緩腸胃蠕動速度,使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變長,因此容易引發脹氣和嘔吐的感覺,有的孕媽咪還會感到食欲不佳。
有別於懷孕前期深受內分泌影響,懷孕中後期的噁心感和低食欲,與日益龐大的肚子有關。楊于萱醫師表示,龐大的肚子往上會壓迫到胃部,甚至還可能引發胃酸逆流的症狀。

體重管理‧小心劇吐症

許多孕媽咪初期都有孕吐的症狀,有的嚴重到什麼東西都喝不下、吃不進去,甚至體重掉了幾公斤!詹耀龍醫師表示,如果體重是慢慢地掉且僅有數公斤,仍屬安全範圍,但突然掉太多就要特別留意。
另外,當嘔吐的次數頻繁、持續,甚至嚴重到無法進食,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體重下降……建議儘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可能有「酮酸中毒」的症狀,即所謂的「妊娠劇吐症」,將會影響孕媽咪及胎兒的健康。

保持口腔清爽‧嘗試微酸料理

劉沁瑜營養師強調,維持口腔內的清爽,能夠減緩孕吐和食欲不振帶來的不適感。她補充說明,孕媽咪可適量吃些帶點酸度、清涼的食物,例如以芝麻和風醬涼拌的沙拉、醋拌黃瓜、檸檬愛玉、山粉圓(還可補充高鈣質)等,並且可在平日必須補充的開水中加入幾片檸檬或是酸梅,味道不但清爽,還能有效抑制噁心感。
針對孕吐的準媽媽,劉沁瑜營養師表示,並不會主動限制應攝取的食物,畢竟懷孕最需要的就是營養與能量,有了營養支持再來進行症狀的控制和改善也不急。唯需特別注意,應避免食用甜點和含糖飲品,對減緩噁心感和食欲不振毫無助益,嚴重的還可能引發胃酸逆流。

身體常見不適  便秘+頻尿‧難忘的生理困擾

從身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到外表明顯的生理特徵,對每個準媽媽而言,可說是打亂了原先的平衡狀態,難免會發生一些不舒服或稍微失控的症狀。

黃體激素影響‧生理壓迫

從受精卵在子宮著床開始,孕媽咪體內就不斷地分泌著黃體激素。詹耀龍醫師進一步說明,這種內分泌會促使胃腸蠕動的速度變慢,幫助孕媽咪好好地吸收進入胃中食物的營養,但相對來說也比較會造成便秘的情況。
此外,隨著胎兒成長,母體的子宮愈來愈重、愈來愈大,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這股重量自然會往下沉,正好會對膀胱產生壓迫,因此孕媽咪也比較容易發生頻尿的狀況;愈到後期壓迫到腸道,便秘的情況也會變得明顯。

小心痔瘡‧預防泌尿道感染

孕媽咪如果長期處於便秘的狀況下,將有可能成為引發痔瘡的主因。楊于萱醫師表示,痔瘡的發生,是因為肛門內外的血管腫脹(靜脈曲張),如果在肛門口稱為外痔,在腸內壁則稱為內痔;內外痔同時都有,稱為混合痔。一般談到痔瘡的導因,除了長期便秘外,腹瀉、遺傳、老化、懷孕、久站久坐等都可能發生。
由於女性的尿道口和膀胱間距離短,如果孕媽咪因為不想或不方便跑廁所而憋尿或少喝水,將有可能引發泌尿道感染症狀。楊于萱醫師提醒,預防感染方法有三:每天每時段平均喝水(勿一次喝很多)、有尿意就不憋尿、每次解尿都要解乾淨(尿完後先等一下,再稍微傾壓腹部)。

多補充足量水分和纖維

由於便秘可能會造成直腸的靜脈曲張,為了預防,劉沁瑜營養師建議孕媽咪,每日應平均補充足量的水分和纖維。水分方面,建議標準為「每人每公斤25~35c.c.」,代表如果是50公斤的孕媽咪,每天至少要攝取1500c.c.左右的水分。

此外,建議攝取含高纖維的食材,如全穀類、葉菜類等,會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以幫助排便。慢性便秘的孕媽咪,可以酌量攝取果寡糖,每日15~20c.c.,果寡糖是腸道益生菌的能量來源,有助於益生菌生長及腸道健康。
不過,如果已經發生痔瘡(急性且已出血),劉沁瑜營養師建議暫時先減少纖維的攝取量,即食用低渣飲食(如:絲瓜、冬瓜、蘿蔔、豆腐、蒸魚、木瓜、過濾過的果汁等),但水分還是要補充足夠。

身體常見不適  分泌物變多‧小心感染

陰道分泌物變多,是孕媽咪必經的過程。只要觀察後狀況正常,通常毋需過於擔心;唯須特別小心細菌感染問題,嚴重時可能同時影響母體和胎兒。

荷爾蒙變化為主因

懷孕期間,因為孕媽咪的骨盆腔和子宮頸充血,加上體內荷爾蒙的增加,促使陰道的分泌物變多。詹耀龍醫師表示,這種分泌物增多的情況,從懷孕開始,將一直持續到懷孕後期。
基本上,只要能保持陰部的清潔與乾燥通風,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發生。一般來說,正常的陰道分泌物特徵為「顏色清澈、透明,質地為黏液狀」。

多觀察‧異常需檢查

詹耀龍醫師表示,針對分泌物,醫師通常採取「有症狀再治療」的方式。因此,建議孕媽咪平日要隨時關心自己的狀況,只要一有異常,如量突然增加、質地改變、顏色奇怪、味道難聞、疼痛等等狀況,最好及早就診,尋求專業的幫忙。
此外,更要特別小心細菌感染的問題。其中「白色念珠球菌」是最常見的孕期黴菌感染,分泌物呈黃色乳酪狀、陰部會又紅又癢。

穿著乾爽通風‧正確方式如廁

詹耀龍醫師表示,當孕媽咪的陰道環境處於持續潮濕悶熱的狀態時,受到細菌感染的機率就會大增。因此,穿著透氣性佳、通風度良好的純棉質內褲最佳,儘量減少穿著貼身或緊身衣物(如牛仔褲)的機會,以免其帶來的潮濕和摩擦感造成不適。
此外,前面提到女性本身生理構造之故,導致受感染機會高。因此如廁方式要正確,即拿衛生紙擦拭的方向需由前往後擦;如果由後往前,容易使肛門的細菌感染到陰道和尿道。

身體常見不適  皮膚煩惱:紋路、色素

妊娠紋、搔癢感、紅腫、黑色素沉澱、中線等,都是孕期無可避免的皮膚症狀,也讓許多愛美的孕媽咪煩惱不已。

快速擴張‧皮膚失去彈性

一方面是因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使得孕媽咪的皮膚變得較為敏感。更直接的原因來自愈到後期,愈快速增大的肚子,皮膚一下子被撐開許多,腹部肌膚面臨過度的拉扯及膨脹,使得皮下組織的膠原蛋白纖維及彈性纖維斷裂,因此皮膚表面便形成長條狀粉紅色或紫紅色的「妊娠紋」。
此外,楊于萱醫師說明,孕期皮膚特別容易感覺又乾又癢,其一與所處環境是否潮濕、悶熱等有關,不然就是與自身皮膚特質有關。而色素沉澱則與孕期會大量分泌的動情激素有關,會促使黑色素細胞活動力增強,因此如腋下、乳頭、肚子中線等處,皮膚會特別黯沉。

控制體重‧避免急速增加

為了保護母體和胎兒成長,懷孕期間的體重愈到中後期,增加愈快。但楊于萱醫師提醒,做好「體重管理」很重要,避免急速變胖,體重數值增加得太快,導致皮膚張力一下子擴張,趕不上延展的速度而纖維斷裂。從整體孕程來看,只增加12~15公斤較正常,也不會使母體感覺負擔。
由於色素沉澱的緣故,除了皮膚表面黯沉外,孕媽咪身上的痣也會變得比較多,甚至還會出現孕斑的情況;這些大多在產後就會逐漸消失。

飲食控制‧做好保濕

想要不讓體重急速上升,飲食控制顯得相當關鍵。楊于萱醫師進一步說明,雖然孕媽咪需要比一般人多些熱量和營養,但也不要漫無目的、毫無節制地增加,應注意攝取的種類和分量,以免過度增加的體重對母體和胎兒造成負擔。
此外,面對皮膚乾癢等表面問題,建議可適時塗抹具有保濕作用的保養品,不但能滋潤皮膚,還能幫助舒緩不適感;或是採用醫師開立的類固醇軟膏或抗組織胺類藥物,也能有效解除搔癢感。

身體常見不適  全身痠痛‧中後期的夢魘

到了懷孕中後期,胎兒快速成長,因此除了母體本身增加的重量外,孕媽咪還要背負著數千公克的胎兒,超出孕前的肌肉負擔,痠痛於是發生。

生理壓迫+姿勢不正確

身體內肌肉骨骼的耐力和強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老化。楊于萱醫師表示,隨著胎兒成長、變重,孕媽咪整個身體的重心往前傾,為了支撐住,身體自然而然會往後挺,長久下來自然會痠痛難耐。
此外,由於懷孕而大腹便便,行動極為不便,不知不覺地,孕媽咪的身體會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如站立時用力偏向單邊、久坐,只為了輕鬆支撐日益沉重的胎兒,結果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痠痛不適。

小心肌肉韌帶發炎&腰椎受傷

人體肌肉是發揮力量的來源,韌帶具固定和支撐功能;但如果孕媽咪孕前沒有運動習慣,累積身體強度,懷孕愈到中後期,肌肉和韌帶可能一下子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重量,而累積痠痛、甚至發炎。詹耀龍醫師舉例,最嚴重的狀況,可能會痠痛到孕期都必須使用輪椅輔助。
此外,由於孕媽咪腹部承受數千公克的胎兒,相對來說腰椎接收的負擔也較重,因此詹耀龍醫師也提醒,姿勢的正確性很重要,應避免執行任何須彎腰的動作,減少受傷的機會。

適量活動‧善用器具

楊于萱醫師表示,無論孕媽咪孕前有無運動的習慣,從懷孕開始,務必要求自己每天動一動,讓身體逐漸習慣承受重量,負擔和受傷的機率也會降低。她舉例,像是每天傍晚散散步,或搭車時提前一站下車走回家,都是不困難且能加強肌肉承受力的方法。
市面上相關輔助器材琳瑯滿目,楊于萱醫師建議,孕媽咪可選擇托腹帶等用品,幫助自己承受重量帶來的不舒服。此外,偶而以溫水泡澡、做些輕柔地精油按摩、採側躺姿勢休息等,都是舒緩痠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