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添加副食品.養成寶寶良好咀嚼能力

添加副食品.養成寶寶良好咀嚼能力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老三隨便養」是一句相當有趣的俗語,至於哪一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則見人見智,成為媽媽之後,面對寶寶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唯有透過悉心觀察,用耐心、愛心多方嘗試,才能夠依循著寶寶的成長與發育,給予最適當的刺激與訓練,相信無論是照書養、照豬養或是隨便養,都能夠讓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

觀察.副食品添加時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寶寶可於6個月大後再開始添加副食品,因為母乳的營養成分可供6個月大寶寶成長發育所需,但是基於每個寶寶發育與發展速度不一樣,需求也會有所差異,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4~6個月大可以開始替寶寶添加副食品,雙和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黃慧瑜表示,此階段的寶寶可能還沒長牙,但是牙齦的下面有齒槽骨,骨頭裡面有牙齒的胚胎,具有一定的硬度,只要口腔肌肉有正常的肌力,就可以吃乳水以外的食物。長庚兒童醫學中心臺北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則表示,除了參考相關單位給予的專業建議之外,我們也要了解寶寶是否準備好了,才能同時兼顧營養攝取與安全餵食。 

頸部的穩定度:寶寶出生時頸部支撐力較差,所以需要借助外力將其固定。程劭文醫師表示,當頸部在沒有外力支撐的情況下,寶寶能夠轉動頸部看向被吸引的方向,且過程中頭部不會有搖晃的情形,就代表頸部發展穩定,也代表可以嘗試給予液體以外的食物,當頸部發展穩定才能避免寶寶在進食的時候被嗆到。 

互動的過程:接觸副食品對寶寶來說,可以說是最早的社交行為,也就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的過程,因此程劭文醫師建議,父母可以觀察,當其他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寶寶是否會表現出好奇、興致勃勃的樣子,或是出現流口水、頻吞口水的現象,甚至是開始搶取他人手中的餐具或是手上的食物。這些現象都說明著,寶寶對副食品的餵食這件事是有興趣的,倘若寶寶自己對於接觸額外的食物是有興趣的,副食品的餵食也較容易成功。

TIPS:副食品的餵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建議父母親儘量不要將寶寶抱在懷中餵食,而是將寶寶安放在專用的餐桌椅或是能夠固定坐姿的椅子上,並與寶寶面對面,讓寶寶自己看到食物湊過來並主動張開小嘴,會較理想。 

拒絕的能力:一來是以安全為考量,二來是尊重與寶寶之間的互動。雖然1歲內寶寶味覺尚未發展成熟,但寶寶同樣會對食物的口味有特定喜好,或是視覺上會對特定的形狀、顏色有不同的好惡,雖然在1歲前寶寶多方嘗試副食品,給予不同的刺激會改善未來偏挑食的情況,但若是讓寶寶對吃副食品這件事留下不好的印象,未來餵食可能也會較困難。另外,若是副食品太燙、太硬、太大塊甚至是父母餵太快、太用力等讓寶寶覺得不舒服,拒絕也是寶寶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程劭文醫師表示,判斷寶寶拒絕的行為,從喝奶就可以看得出來,當寶寶不想喝奶的時候,會用手推開奶瓶或將臉撇開,這就代表寶寶有拒絕的能力了。

嘗試.改變進食方式的過渡期

寶寶出生至4個月大,都是以乳房的吸吮或是奶瓶為主,而吞嚥與吸吮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程劭文醫師表示,胎兒在24~25周大的時候,開始會有吞嚥羊水反應,所以大部分的寶寶出生後,吞嚥能力是比較沒有問題的,但是透過吸吮或是含壓奶嘴得到奶水與吞嚥能力,一連串肌肉反應的過程,也是需要透過學習與經驗的累積。奶瓶餵食和乳房餵食,對寶寶來說動用到的臉部肌肉群是不同的,程劭文醫師表示,使用奶瓶餵食主要是因為奶水會直接從奶嘴洞裡流進寶寶的口腔,寶寶只需要把嘴唇閉起來做吞嚥即可,但若是乳房餵食,寶寶就必須動用較多臉部的大肌肉與力氣,才能吸吮出母乳。因此,乳房餵食相較之下,較能訓練到寶寶口腔肌肉。 

湯匙餵食:程劭文醫師表示,不管是乳房餵食或是奶瓶餵食,寶寶都會習慣將舌頭向前伸,因此食物來了,舌頭向前伸是寶寶的本能反應,所以剛開始在接觸副食品的時候,自然也會用舌頭去頂湯匙。寶寶需要適應不同的餵食方式,有些可能僅需數天,但也可能花上好幾周,程劭文醫師提醒,每個寶寶發展的速度不同,而4~6個月大的寶寶,建議一天當中挑寶寶精神最好的時段餵一次就可以了,不用太心急,因為寶寶可以透過一次次的學習,愈吃愈順口。 

水杯的選擇:市面上,寶寶專用水杯的種類琳瑯滿目,能讓寶寶循序漸進訓練口腔肌肉,黃慧瑜醫師表示,依循生物多樣性原則來說,不僅要依照寶寶的發展與需求來做選擇,若是讓寶寶一直使用較軟的奶嘴,恐怕也會影響寶寶正常的口腔發展,建議父母親可以多方嘗試,不僅要滿足寶寶需求,也要符合階段性的發展需求。

刺激.多元食物的添加   

咀嚼同時也是刺激大腦的行為,人的臉部和口腔神經分布非常多,提早添加副食品對口腔發展是一種最簡單、自然的刺激,透過不同食物的狀態,從液狀、糊狀、泥狀、碎顆粒狀、段狀到固體,由軟至硬,每增加一種新的食物,對寶寶口腔都是一種新的刺激。黃慧瑜醫師表示,蘋果泥中的顆粒對於口腔刺激的幫助大於蘋果汁,若父母出於愛護而不想讓孩子咀嚼的太辛苦,反而會適得其反,失去讓孩子學習及接受的機會。除了對口腔的刺激之外,就像我們大人一樣,有些時候特別愛咬有硬度的東西,而讓心情變好,同樣寶寶也可以因為吃,而獲得不一樣的滿足。 

擅用牙齒:一般寶寶到了8~9個月大會開始長牙,最先長出的是下前牙2顆,黃慧瑜醫師表示,當寶寶開始長牙就可以給予像是米果類有硬度和脆度的餅乾,寶寶可以利用長出的牙齒將餅乾切斷,而米果類的餅乾含在嘴裡會因唾液的分解變得軟爛易吞嚥,此時也可以嘗試給寶寶吃一些固態的食物,牙齒與口腔肌肉的並用,就是咀嚼能力訓練的開始。 

改善偏挑食:程劭文醫師表示,及早添加副食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降低未來寶寶偏挑食的壞習慣,因為1歲前寶寶的味覺神經較不敏感,較少會排斥某些特定口味的食物,若能夠在寶寶4~6個月大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食物,加上輕鬆愉快的用餐經驗,可以減少未來寶寶挑食的機會。
 

訓練.玩出咀嚼能力

一般父母親對於副食品的添加較重視於「營養攝取」與「過敏問題」,比較少會注重到「咀嚼能力的訓練」,咀嚼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因為吃這件事太過於理所當然,因此訓練咀嚼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吃」常常被忽略掉。黃慧瑜醫師表示,臨床上曾遇「絕對母乳」哺餵至2歲大的案例,因為寶寶對媽咪依賴性高,也習慣吸吮母乳做為主要營養來源,明明已經長好了一口牙卻拒絕吃其他的食物,如此一來便容易會有咀嚼肌肉無力的問題,而且根據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嬰兒時期絕對母乳餵食超過六個月以上且完全不吃副食品的孩子,在日後的追蹤發現,幼兒口腔蛀牙情況比較嚴重。這個結果並不是歸咎母乳,相較於配方奶而言,母乳是比較不容易引起蛀牙的食物,但是母乳親餵的頻率過高又沒有適當的口腔清潔,可能容易引起蛀牙。 

因此在正常的發展情況下,添加副食品除了訓練孩子的吞嚥能力之外,也可以觀察孩子的咀嚼力是否正常發展,咀嚼時舌頭運動也可以提升口腔自我清潔的能力。程劭文醫師表示,口腔發育是否正常,可從寶寶出生後喝奶的狀況判斷,因為喝奶時會動到臉部很多肌肉、吞嚥能力、舌頭,還包括腦幹的反射,寶寶口腔和吞嚥能力協調要到4歲才會完全成熟,因此4歲前寶寶發展的差異性較大,訓練方式不應太過於嚴苛,並以有趣的小遊戲代替,讓寶寶可以在快樂中成長。


小遊戲

吹哨子、吹笛子、紙捲吹笛、吸管吹水等需要做「吹」、「吐」動作的遊戲,另外,特別針對嘴唇或是舌頭也都有醫療用的訓練器,但是較適合用於兒童階段的孩子。 

一般用湯匙餵副食品,主要可以讓寶寶透過用嘴唇「咬」住湯匙的這個動作,訓練嘴唇周圍的肌肉;也因為寶寶下巴較短小,吃東西的時候下巴自然需要往前推,才可以做出閉唇、咬東西的動作。這類型的練習,對寶寶未來齒弓、臉型、骨骼的發展都有正向幫助。寶寶最初開始接觸副食品,大部分是泥狀或糊狀,只需要舌頭能夠將食物攪拌並吞嚥就可以完成進食,不太需要用到咀嚼能力,程劭文醫師表示,若是咀嚼能力較不理想,通常會出現在寶寶1歲後開始跟著成人同步用餐時。造成寶寶不吃東西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只是咀嚼能力不足,咀嚼能力的控制來自於大腦對神經下達指令,神經再牽動肌肉來執行,黃慧瑜醫師則表示,若是寶寶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也容易因為口腔敏感而不願意咀嚼、吞嚥。

培養良好咀嚼能力,奠定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和口腔發育息息相關,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在於聲音、模彷成人說話的口型、是否能發出正確的構音。同樣每個孩子發展的成熟度不同,若是構音上的問題、發音不清楚,例如國語中的「ㄍ」「ㄎ」「ㄏ」,為孩子最常發音不標準的注音符號。程劭文醫師建議,在4歲前口腔尚未發育成熟,不要急於過度糾正,對於一個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來說,出現「發展性口吃」是很常見的,可以試著跟他說,「我聽不太懂,可能請你說清楚一點嗎?」或是「你說得太快了我聽不懂」等引導式訓練。 

黃慧瑜醫師則表示,孩子如果說話不清楚,可以觀察孩子喝水吞嚥時,舌頭的位置是否正確,大約從6個月開始,寶寶會從「吸吮型吞嚥」逐漸朝向「咀嚼型吞嚥」模式發展,咀嚼型吞嚥時舌頭的位置是頂在上顎門牙內側,因此適當的副食品添加也可以訓練寶寶吞嚥模式的正常發展。另外,若是門牙因為蛀牙或是跌倒提早脫落,會影響捲舌聲、氣音的發音,但缺牙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孩子們的自信心,當然也會間接影響到孩子的社交狀況。 


口腔敏感問題

程劭文醫師表示,臨床上,寶寶口腔敏感問題的常見現象為「全面性的偏食」。何謂全面性偏食呢?例如:只吃白飯、白麵條而其他東西都不能加,或是只要是瓜果類都不吃等較極端的情況,則稱之為全面性偏食。黃慧瑜醫師表示,從刷牙這個日常生活的小動作,也可判斷寶寶是否有口腔敏感的問題,若是幫寶寶一刷牙他就出現激烈掙扎反應,或甚至完全拒絕碰觸,程劭文醫師也表示,如果發現寶寶不喜歡口腔清潔,可以先向牙科醫師確認是否為父母太過用力而造成寶寶排斥,但如果強烈抗拒刷牙或是排斥任何東西放到口腔裡的情形仍未改善,就可能是口腔敏感的問題。 

口腔敏感問題除了感覺統合失調之外,有可能是從過去經驗所學習到的,例如寶寶已經吃飽了,但父母還是強迫他吃;或是強迫寶寶吃他不敢吃的食物,若是不配合就會得到處罰等經驗,諸如此類激進的手段,也可能是寶寶造成口腔敏感的原因。 


說話大舌頭

說話大舌頭主要的因素是舌頭不靈活,程劭文醫師表示,如果家長觀察到寶寶舌頭較不靈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舔」的練習。黃慧瑜醫師表示,臨床上有吐舌癖症狀的孩子,也會出現大舌頭的情形,一般人說話的時候舌頭並不會露出牙齒外面,但有大舌頭症狀的孩子,說話時會將舌頭伸出,建議可以讓孩子多練習,訓練舌頭正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