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哺乳是否存有禁忌?媽咪們從更新思維開始

哺乳是否存有禁忌?媽咪們從更新思維開始

(2020.05 更新) 從懷孕開始,為了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孕媽咪的生活悄悄改變,除了開始認真攝取營養,也開始更仔細照顧自己的身體,然而,終於等到寶寶誕生,小心翼翼的生活卻似乎還沒結束,哺乳是否存有禁忌讓媽媽深感疑惑,其實只要把握適當的行為準則,哺餵母乳也可以很輕鬆。

順應自然輕鬆哺餵

懷胎十月是個偉大而不輕鬆的任務,為了顧全胎兒,媽媽有時寧願忌口也不願承擔任何風險,但產後終於放鬆的身心,卻因為想給寶寶最好的母乳而又有所顧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母奶禁忌多來自於媽媽過於求好心切所造成的誤解,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暨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黃資裡表示,相較於辛苦為自己設下許多限制而餵母奶餵得不開心的媽媽,她更鼓勵媽媽順應自然、輕鬆哺餵,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媽媽的母乳哺育經驗更順利美好。

含咖啡因飲料

忙碌的午後,一杯咖啡可能是現代人提神醒腦的重要飲品,當胎兒已經娩出,哺乳時飲用含咖啡因飲料究竟會不會影響乳汁,媽媽實在好猶豫,黃資裡執行長以產後50~60公斤的媽媽舉例,一杯300 c.c.飲料內含160毫克咖啡因的量來算,哺乳媽媽一天最多可以攝取4杯,只要咖啡因總量一天不超過750毫克即可,但因為750毫克是平均建議的最大耐受量,即便是未懷孕、未哺乳的媽媽都不建議每日有如此大量的攝取,因此,在明瞭可以安心飲用的情況下,適量攝取(例如:每天一小杯或半杯咖啡搭配其他少量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茶飲、可樂或巧克力類等),以淺嚐的心態,慢慢飲用是最建議的做法。

酒類或含米酒湯品

以媽媽的體重來計算,酒精的飲用應每天每公斤不超過1g(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建議不超過0.5g),若過量飲用酒類飲品,確實有可能會減少媽媽的噴乳反射、影響泌乳,也可能影響寶寶的中樞神經,因此,哺乳媽咪攝取酒類建議應保守在安全範圍內,只要把握原則,哺乳媽媽不但可酌量食用含米酒的料理,若有飲用紅酒的習慣,每日一小杯(不超過100c.c.)也不會危及寶寶,例如:假設媽媽50公斤,以全酒水燉煮的麻油雞料理而言,一天不超過600 c.c.的雞湯量即屬安全範圍。

 

心情美好勝於一切

對於每個哺乳媽媽而言,母乳哺育應該與日常生活相契合,黃資裡執行長認為,即便是甜食與油炸食物,哺乳媽媽都能夠酌量享用,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淺嘗即止的解饞方式並不會對奶水形成危害,但心情的愉快卻能確保泌乳順利、奶水充足,黃資裡執行長提醒,只要掌握淺嘗即止的原則,飲食上其實無須有所限制,但健康的飲食之道仍適用於所有哺乳媽媽,且哺乳時,各種不同食物的攝取讓奶水的口味多變,推論也是寶寶喜歡喝母奶的原因之一。

營養狀況不擔憂

許多媽媽在做完月子後,因為忙碌於照顧小孩,三餐不一定都有時間好好進食,因此會擔心奶水的營養不足夠,然而,國際間針對哺乳媽媽的飲食曾經有過大型研究,分別就重度營養不良、中度營養不良、輕度營養不良與營養狀況良好的媽媽奶水進行分析,發現營養狀況良好與輕度營養不良的媽媽,其奶水組成與泌乳量其實不相上下,黃資裡執行長解釋,台灣的媽媽通常不容易有中度與重度營養不良的情況,加上有坐月子的習慣,一般來說,營養過剩的狀況反而比較常見,而做完月子後,除非有過分的忽略進食狀況,否則即便簡單的一餐,如:青菜豆腐蛋花湯或市場賣的魚片湯,都有可供應奶水的營養價值,媽媽其實無須過於擔憂。

美化指甲

無論是水晶指甲或光療指甲,雖然其藥劑不會影響奶水,但因媽媽需貼身照顧寶寶,未剪齊的指甲擔心較容易刮傷寶寶皮膚或造成照顧上的不便,因此建議媽媽可自行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指甲美容,此外,黃資裡執行長雖鼓勵媽媽不為自己設限,但因為美容品多半帶有香味,容易混淆寶寶所熟悉的媽媽味道,因此建議媽媽在妝點自己時,無論是乳液、洗髮精或沐浴乳等美容品,應儘量選擇味道溫和淡雅的類型,並避免頻繁更換造成寶寶的疑惑。

間隔餵奶

給予寶寶最好的母乳是每位媽媽的期望,但哺餵母乳應與日常生活習慣有完美的結合,黃資裡執行長認為,要順利泌乳與發奶,心情的愉快無法取代食物的效果,因此,無論是飲食或美容,建議媽媽在考量寶寶的同時也要關心自己的需求,採取少量攝取、不委屈自己又可讓自己安心的方法實踐母乳哺育生活,才能讓哺乳經驗更愉快,黃資裡執行長也強調,若媽媽仍對某些行為有所顧忌,建議可以間隔餵奶的方式來讓自己安心,例如:燙染頭髮後,隨後的一餐先擠出捨棄,待下一餐再繼續哺餵寶寶,重點在於媽媽覺得安心即可。

發奶或塞奶食物

有些媽媽擔心飲食過於油膩會造成乳腺管阻塞,黃資裡執行長表示,除了增加水分或湯品的攝取,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指出有哪些特定食品會影響發奶或塞奶,許多媽媽的經驗分享多屬個案,不該一概而論,媽媽應觀察自己的飲食狀況,若其中真有影響發奶或造成阻塞的狀況,可再依個人情況進行調整。然而,塞奶的主要影響因素還是乳汁排出困難或是過度擠壓乳房所造成,若狀況持續未改善,建議媽媽仍要尋求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