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從肌膚接觸開始.掌握產後哺乳的關鍵

從肌膚接觸開始.掌握產後哺乳的關鍵

產後哺餵母乳,儼然成為當前新手媽咪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但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更是需要母親和其家人的了解與協助。然而,許多新手媽媽難免會遭逢初次哺乳的一連串狀況,而疲累不堪、挫敗不已。專業且兼具國際泌乳顧問資格的護理師要來為媽媽們說明,如何掌握關鍵(時間、姿勢、訣竅等),幫助自己在產後哺乳的路上,能夠漸入佳境!

近年來,「哺餵母乳」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但每個媽媽的生理與心理、家庭和外在環境等都不同,因此可能面臨到任何問題。

本身具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資格的馬偕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美玉,根據多年來的經驗表示,愈來愈多的孕媽咪在懷孕初期就會開始主動找資料,例如網路、與醫護人員討論或開始與有經驗的朋友分享心得,雖然產前做足功課,但難免在自己剛開始實際哺乳時,仍會遭遇挫折。

因此,她認為,唯有「掌握產後關鍵要素」,從時間、空間到方法,讓媽媽和寶寶有個好的開始,相信往後數個月到數年的哺乳歲月裡,都會是親子間最難忘、美好的回憶。 


住院時.母嬰共同學習是關鍵

李美玉副主任表示,整體來說,媽媽和寶寶的哺乳第一關鍵時刻,集中在「產後住院期間」,只要能在這段時間,讓寶寶習慣且正確吸吮、媽媽學會餵奶,往後的過程通常比較順利,所以住院期間不斷地練習掌握技巧,並與醫護人員討論,顯得極其重要。

寶寶關鍵期:肌膚接觸時

新生兒一離開子宮,如果立即被放到產婦肚子上,會自然探索媽媽的身體,往乳房方向爬行;這就是所謂「肌膚接觸」。李美玉副主任認為,人類本來就有尋找食物的本能,母乳是嬰兒時期的主食;因此,如果能好好運用這段「黃金時間」,引導嬰兒在一開始就認識和熟悉媽媽,產生依附感,通常往後的哺乳也較不會有困難。

媽媽關鍵期:產後住院時

除了藉由產檯接觸,引導出嬰兒的尋乳本能外,她表示,媽媽們也應該把握產後住院的短時間內,儘快了解和學會哺乳的技巧與注意事項。從媽媽抱嬰兒的姿勢、擠乳手法(如需要排空時),到寶寶想喝奶的跡象、含乳位置、吸吮後反應等,都需要經由學習才能熟悉,如果能趁住院時學會或遭遇問題便即刻尋求協助,以後遭逢的困難會比較少。 


親子同室.不應只有母嬰

剛出生的寶寶,經由產檯上的肌膚接觸,建立親子之間對媽媽更強烈的依賴感;因此,在母嬰親善醫院裡,會鼓勵「親子同室」。但李美玉副主任認為,顧名思義,親子同室不應該只有母親和嬰兒,而是「全家人、尤其是主要照顧者」一起參與、共處在同一個空間。

以小家庭為例,當媽媽哺餵母乳時,爸爸在一旁可幫忙照顧辛苦的媽媽(如按摩放鬆)、給予精神支持;雙方也能提早熟悉寶寶狀況、學會如何照顧,一旦有任何哺乳問題,也能即刻獲得醫護人員解答;更重要的是,還能建立依附感、信任感與親密關係。因此,她建議周遭親朋好友,為這個「新家庭」保留自我空間,等滿月後再考慮探訪較佳。


第一手掌握資訊.餵奶不煩惱

對於新手媽媽來說,生產後到出院前的這段「親子同室時間」,就是學習哺餵母乳的最佳時間。李美玉副主任表示,剛生產完正值坐月子期間,建議採取「親餵」方式,而最佳餵奶姿勢是躺餵,讓媽媽不但能逐漸習慣寶寶喝奶的節奏,當寶寶休息時跟著小憩,不但較省力,對母體恢復也有幫助。

「唯有直接去哺餵,然後觀察,才能立即發現問題,儘速解決」,她認為,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就是媽媽們最好的取經來源,且學到的都是最新、最正確的資訊。等到出院回家後,除了可隨時利用母乳哺育諮詢專線外,也可尋求母乳支持團體,或搜尋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的「母乳哺育」專區,相信都能在哺乳方面獲得莫大幫助。 



常見哺乳Q&A

大多數新手媽媽初次哺餵母乳,問題總是接二連三出現。針對常見的哺乳狀況,李美玉副主任特別歸納要點,提供說明與方法如下,希望能減輕新手媽媽們困惑,幫助她們更快上手,共享美好親子時光。 

Q:寶寶常常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如何知道他想喝奶?

A:剛出生的寶寶,一天內約有18~22小時都在睡覺,食量也還很小,常常呈現「睡與醒」交錯的狀態,不少媽媽都有花很多時間、常常在餵奶的感覺。李美玉副主任表示,以產後24小時親子同室的狀況來說,媽媽大約每2小時就要餵奶一次,才能滿足新生兒的需求。

「寶寶,是哺餵母乳過程的主導者」,每個嬰兒狀況各異;她建議媽媽們要懂得觀察跡象,以確知寶寶是否真的想喝奶,而非一開始就強求他按時喝奶,以免造成不愉快的哺餵經驗。

1.吐舌頭。

2.吸吮小手。

3.頭轉來轉去找食物的樣子。

當這三種跡象出現,幾乎確定寶寶當下想喝奶,媽媽可準備哺餵。但她提醒,不少人以為「手指碰寶寶嘴唇,嘴巴會張開」是指想喝奶,其實不然,這不過是單純的反射動作而已。 

 
Q:什麼樣的哺乳姿勢,可以讓媽媽、寶寶都方便呢?

A: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哺乳姿勢,「舒服」絕對是必要條件,李美玉副主任強調,想讓寶寶喝到母乳,除了給予穩固支托,還一定要讓媽媽輕鬆,如此才是正確姿勢,方能哺餵較長時間。以「親餵」而言,「抱著餵」和「躺著餵」是最常見的兩種,分述如下。

★抱著餵:寶寶和媽媽面對面,肚子貼肚子、媽媽手支托著寶寶臀部。外觀來看,寶寶的耳、肩、臀呈一直線;從媽媽視線往下看,只能看到寶寶的一隻眼睛。

★躺著餵:由於親子須同床,最好在稍硬的床上,且務必在清醒時哺餵。同抱著餵,肚子貼近、媽媽的身體(尤其背部)要有支托。  


Q
:每次餵奶時,如何才能得知寶寶是否真的有喝到母乳呢?

A:想要讓寶寶吸吮到母乳,首先就要讓他的嘴巴張大,並真正含到乳房。李美玉副主任建議,媽媽可以這麼做,幫助寶寶的口含住乳房:

1.媽媽用手托住要哺餵的一邊乳房。

2.讓乳房觸碰寶寶上唇,利用反射讓寶寶張大嘴巴。

3.將寶寶由臀部向上推,順勢把乳頭放入寶寶口中就位。

但正確的含乳,需注意應具備以下條件:

1.寶寶的口張大約140度。

2.寶寶的下唇呈外翻狀。

3.兩頰要飽滿,不內凹。

4.媽媽仔細聽,喝奶時不會有「答答答」聲。(但會有吞下去的喉頭動作)

她補充,有時沒能好好含乳,可能與寶寶穿太多或不夠清醒有關。前者常因包裹過多的衣服反而讓親子間有距離,因而影響含乳姿勢,其實餵奶時的肌膚接觸,會使雙方體溫逐漸上升,媽媽毋須擔心寶寶少穿會著涼;後者則建議寶寶想喝又想睡時,稍微打開其衣服或尿布,讓他清醒些再含乳哺餵即可。  


Q
:雖然寶寶規律地喝母乳,但怎麼得知他是否吃飽?

A:李美玉副主任表示,觀察剛出生的母乳寶寶是否吃飽,主要從「大小便」來看,體重反而不是最主要的指標,因為剛開始餵奶,寶寶的體重會先減輕。

以新生兒來說,在前五天,會隨出生天數逐日增加小便次數,之後一天內至少六次小便;大便則是剛出生的二至三天會有胎便(墨綠色),二至三天起寶寶的大便逐漸轉變為黑、深綠色的黏便,第四至六天為黃色有點顆粒的樣子,四至六天後平均一天至少三至四次的黃色大便;滿月後,一天三次或三天一次,都是正常的。  



Q
:什麼樣的狀況下,需要用手擠出乳汁?

A:當媽媽發生脹奶不適、乳房發現有硬塊,或外出、上班時須擠奶貯存等狀況,就很需要用手擠乳;後者雖可用吸乳器協助,但前者就必須用手促使乳腺暢通。

因此,李美玉副主任建議,媽媽們都應該在出院前,學會並熟練用手擠乳;至於吸乳器,則等到開始有噴乳反射時,再考慮使用。但也提醒固定親餵的媽媽,只要自然餵到寶寶喝飽就好,不需要另外手擠乳。

★手擠乳的步驟

1.乳頭為中心,往外約兩指幅寬,拇指和食指分別輕放在其上、下方。

2.洗淨雙手,用手托住乳房後,再以手指擠壓乳房,往胸壁內壓即可順勢擠出乳汁,千萬要記得手指不要在皮膚上滑動,以免傷害乳房的皮膚。 


Q
:我即將回到工作崗位,如何繼續維持哺餵母乳?

A:原則上,建議親餵母乳的媽媽,不需要太早練習,只要在上班前一至兩天,讓寶寶熟悉就好。

準備方面,李美玉副主任表示,每次最多只要準備當天夠喝的量即可;且母乳不宜存放太久,建議常溫三小時、冷藏三天或冷凍三個月內要喝完,畢竟喝新鮮的最好。如果可以,建議儘量與寶寶在一起時都親餵,只有無法親餵才用瓶餵,如一早在家先親餵,到公司固定擠奶(同時間請人在家幫忙餵先前儲存的母乳),晚上回家再親餵較佳。 


哺乳只是過程.盡力而為就好

縱使哺餵母乳是天性,但仍可能因為某些狀況(如親友壓力、疾病等),而無法順利哺乳。李美玉副主任認為,餵母乳固然很好,也僅是生活一部分;能做到多久就算多少,不需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勉強自己,或是將壓力全放在自己的身上,別忘了身邊有許多可以使用的資源,能幫自己度過難關,而全家人能彼此支持,讓幸福關係持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