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母職.先學會善待自己!然後才有愛孩子的能力
母職,的確是一份神聖的工作,一旦接任,就無可回頭。如何讓自己在這份工作中悠游自在,而不會覺得總在犧牲中度日,一定要學會處理以下兩種狀況:
狀況1 無力無助時.學習求助
第一次生養孩子,許多育兒大小事都需要用心學習,然而,在用心學習之外,面對為人母之後的重大轉變,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姵蓉強調,「衡量內在狀態,並評估現有資源,做出合理的處置」,也就是說,不要被「為母則強」的使命感所困住,硬撐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出現無力無助的時候,並不代表無能,「人需要有自助的能力,發現自己需要被幫助時,勇於求助,包括資源與支持的力量」。
覺得累,就請丈夫或親人暫時幫忙照顧孩子,讓自己可以稍微喘氣、休息,有時好好睡上一覺,就像重新活過來一般的充滿活力;孩子不是那麼好帶的話,可向有經驗的朋友或長輩討教,甚至利用健兒門診時詢問兒科醫師;哺乳有狀況,就尋求專業的協助,如諮詢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總之,不要覺得自己無能,連這點事都做不來,而是主動出擊尋求協助,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也更有信心勝任母職工作。(推薦閱讀:產前哺乳諮詢8大好處 產後餵奶輕鬆上手)
陳姵蓉醫師提醒,「了解自己的需求前,必須具備覺察的功夫,而且是有意識的覺察」,不時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覺知自身的狀況,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別讓忙碌的生活淹沒了真實的自我,連帶影響了心情的穩定性。
狀況2 長輩責難時.學習不接球
育兒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受到長輩的「關心」,有時真的是關心,但也有的關心聽起來更像責備,對新手媽媽而言,這樣的關心反而讓人傷心,甚至影響了心情,陳姵蓉醫師建議,「面對來自長輩的責難,試著不接球,避免隨之起舞,或是接受能力可處理的部分」,畢竟一個現象是從很多因素交織的結果,但很多人都只在單一位置觀察,難免有誤判情勢的時候,若是大家都只就自己看到的部分去指責對方的不是,並不會對事情有所改變。
她表示,「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選擇攻防,想與對方爭個高下;但情緒平穩的人,則會以同理心將自己位移,改變自身位置,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並找出共識,不會因為受到指責而受傷或不知所措,反倒是讓自己以平靜的心情回應眼前狀態」。(推薦閱讀:3歲前寶寶的人格培養計畫)
以安全感迎向大挑戰
小生命的到來,讓女性就此一肩擔起母職工作,的確是一場大挑戰,陳姵蓉醫師指出,「對於一個擁有安全感的人而言,挑戰雖大,卻也能從容面對」,因為具有安全感,即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情緒的主人;對於掌控外在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程度,能清楚認知付出行動後,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若遇到困境,也能想方設法予以克服。同時,「想方設法的過程中,可不受外在與內在的限制,而是以理性衡量各個面向,並找出最有利的結局」。這樣具有現實感的做法,不只更具有彈性,也更能讓事情得到圓滿的處理方式。
至於這份安全感從何而來?當然是要回溯到每個人在小時候所受到的照顧,這也正是陳姵蓉醫師所言,「生命早期的母嬰互動品質,對於日後成長有多方面的影響」。也許回頭探究過去,會讓不少人覺得沉重與不堪,但若能藉此檢視上一代的處理方式,對自我生命所造成的影響,重新省思彼此的關係,進而期許自己為下一代創造更有品質的依附關係,又何嘗不是讓母職工作發揮最大價值的契機!
學習愛自己.然後愛孩子
母職工作充滿成就感,也存在不少為難處,尤其是面對孩子的先天氣質,該以何種教養風格適性而教,在在考驗人母的智慧。陳姵蓉醫師指出,「媽媽本身若有足夠的安全感,不僅能給孩子內在的安全,也能為孩子營造出更適合的外在安全」。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可養成獨立的人格,並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面對外人,能卸下心防、敞開心胸,進而認識家人之外的人;面對困難,也不會退縮,而是努力克服。
她說,「正向的心情帶來更正向的效應」,媽媽的一言一行或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環境與對象,「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有條有理地分析、處理事情,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相信可成為不輕易被情緒所淹沒的人」,對照「小孩過度哭鬧,往往與母親的焦慮程度有關」,身為人母,豈可輕忽給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陳姵蓉醫師表示,「為人母後,讓學習變得更為迫切」,學習善待自己、學習與自己相愛、學習用正向的心情生活、學習從容面對各種狀況、學習無論如何都不要失去內在的清明……這些都是讓自己更有愛孩子的能力,「因為活得很舒適,才能把愛傳遞下去」!
【延伸閱讀】
面對母職.不必執著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