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產後> 媽咪需要獨處時光.奠定良好親子關係

媽咪需要獨處時光.奠定良好親子關係

〈2020.02.12更新〉絕大多數的女性在為人妻、為人母後,很難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在忙於「相夫教子」時,千萬不要忘記「獨處」,好讓疲倦的身體能有完全的休息,更使煩躁的心靈得到沉靜的機會,把情緒整理好,再次出發,用愉快的心打理家庭、孩子的大小事!

文章目錄




在生了孩子後,相信很多媽咪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好好的睡上一覺」,特別是對煩惱寶寶作息始終難以規律的媽咪而言,更是期盼哪天可以「一覺到天亮」,不然「不受打擾的睡幾個小時也好」;有的媽媽甚至為「再也沒有自我時間了」而深感失落,實在是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跟著孩子轉呀轉,轉到忘了自己的存在……

疲憊難享育兒之樂

當媽媽的喜悅確實難以言喻,不過,帶孩子為身心所帶來的壓力其實也不容小覷,可言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梁仲怡用「7-11」形容媽媽的角色,「不管情況如何,也不管累不累,隨時要提供照顧寶寶的服務」,尤其是新手媽媽,面對「一直在付出,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的處境,很難不覺得疲憊,有的媽媽還出現了「產後憂鬱」,盪到谷底深淵的心情,又能如何享受育兒的樂趣?
梁仲怡心理師表示,「媽媽的心態需要調適,懂得先疼惜自己、照顧自己,然後,才有餘力照顧家庭與孩子」。否則,當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找不到出口時,很容易成為「不定時炸彈」。

每個人都需要獨處

梁仲怡心理師指出,「每個人都要有一段時間讓心靈安靜,而全然的安靜只有在『獨處』時可得」,尤其在現今人人備感壓力大的時候,常常有一種「不知所為何來」的無奈,若能透過獨處,「看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況,回顧喜怒哀樂的情緒從何而來,靜心思考人生或生活的價值及意義,看清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麼,將有助於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
她強調,人必須能看見自己,也就是具有「自我覺察」的能力,「獨處正是發揮自省能力的時間」,梁仲怡心理師指出,比起一般人,媽媽更需要有獨處的時間,因為媽媽通常是一家的核心人物,肩負照顧孩子與打理一家大小的重責大任,如果能有穩定的情緒、清晰的思路,方能為家中營造出和樂無比的氣氛。她提醒,特別是全職媽媽,更有必要藉由獨處轉換時空環境,調整心情,不致因為忙碌單調的生活讓心情陷入低落的深淵。


獨處的目的

撇開獨處為心靈上所帶來的種種好處,梁仲怡心理師說,「對媽媽而言,獨處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完全休息,二是穩定心情」。

完全休息

很多媽媽會有「自從有了孩子,再也沒睡飽過」的感覺,能夠一覺到天亮有如遙不可及的夢想,特別是哺餵母乳的媽媽,更難一覺到天亮。究竟睡上一場好覺到底有多重要?借用范瑋琪所演唱《最初的夢想》一曲中的歌詞,「……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又能邊走著邊哼著歌,用輕快的步伐……」。
媽媽沒能安穩睡上一覺,又加上吃不好的話,很容易讓情緒呈現不穩定的狀態。梁仲怡心理師指出,媽媽的疲勞若不能得到紓解,又必須置身於既忙碌且單調的生活狀態,必然會影響心情,而低潮的情緒勢必影響與孩子的互動品質,長期這樣的話,有如陷入惡性循環中,對媽媽或寶寶,甚至家人,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她建議,媽媽若能暫時離開孩子,並在完全不受干擾的狀況下,好好睡上一覺,相信就算只有幾個小時,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為「再出發」蓄積足夠的能量。

穩定心情

媽媽的責任繁重無比,可是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的工作看起來又瑣碎不已,梁仲怡心理師說,「看到孩子的成長固然令媽媽感到高興,不過,也很容易因所做的事情被視為『沒價值』,而讓人失去動力」,所以,必須要有調整心情的機制,讓情緒呈現穩定狀態,才能用清晰的思緒面對種種挑戰。
她指出,媽媽若能利用獨處時間,針對照顧孩子的態度、情緒或做法,靜下心思考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其實是對孩子有益的」,梁仲怡心理師解釋,「媽媽的心情好,才能以包容的心、健康的想法,正面看待孩子的表現,即使是處理孩子的哭鬧行為,也能因為有新的體悟而能有多一點的辦法去解決」。
梁仲怡心理師表示,唯有心情平穩的媽媽,才能以快樂的情緒面對孩子與家人,教養時,少了個人情緒左右標準,會讓方式更為合宜,並營造出良好的親子關係。

獨處前的準備

既然要獨處,就要完全不被打擾,沒有先生、孩子的牽絆,也不要有三姑六婆的評論,就如梁仲怡心理師所言,「靜止的池水才能看清倒影」,不過,在這之前,得先有所準備!

準備1.讓先生了解你的需求

梁仲怡心理師表示,想獨處的首要之務是獲得先生的支持,「先與丈夫溝通,讓他知道你有『想要一個人』的需求」,當然,先生得要能體會太太當媽媽後的心境變化與生活模式,才會有此體貼行為,並在你離開之際,願意接手照顧孩子的工作。
最初,也許可從「吃過晚餐後能獨自到外走一走」,或是「睡前讓一個人安靜一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等方式開始,慢慢讓先生習慣「你暫時的離開」;當他察覺到,「你每一次的離開都帶著喜悅的心情歸來」,相信支持你的意願會更強烈,而讓你有更長的獨處時間,甚至在其他同住的家人有意見時,仍能義無反顧成為你的後盾!


準備2尋求可託付的照顧者

的確,當你要獨處時,一定要解決「誰來照顧孩子」的問題。即使先生、其他同住的家人都無法分擔時,仍有可託付的照顧者。梁仲怡心理師提醒,「平時就要建立支持系統」,除了丈夫與家人,社區鄰居或媽媽團體都是考慮人選,不過,平日要有所往來,也許是邀對方來家中喝茶,也可帶著孩子登門拜訪,讓孩子熟悉這位朋友,當彼此都有好的相處經驗時,才可能互相支援。
或者將同有小孩的朋友組成互助團體,約定聚會時間並輪流值班照顧孩子,孩子有玩伴,較不會黏著媽媽,當媽媽要抽身離去時,較無須擔心孩子有「分離焦慮」。

願意放手

不可否認的,有時先生願意支持太太有短暫的獨處時間,照顧孩子的人選也不成問題,但媽媽卻放不下孩子。梁仲怡心理師提醒,「媽媽應了解休息等於充電,適度的休息才可走得長遠」,她強調,「懂得為自己安排生活,也是一種身教,別讓自己太黏著孩子,這樣當孩子長大後,才容易跨出家庭的生活範圍」。
她說,「人在緊張焦慮時,肩頸肌肉是緊繃的,但在安靜的狀況下,你會感覺到身體的變化,尤其是肌肉因緊繃而痠痛,又因放鬆而舒坦,肌肉放鬆了,心也跟著放鬆了……」媽媽真有必要把握每一次的獨處,讓自己真正「放‧輕‧鬆」,梁仲怡心理師以長期諮商經驗提出其感想,「媽媽先願意改變自己,一切才會有轉機!」

多與老友聯絡.開拓視野

很多女性結婚生子後,容易與「死黨」逐漸失去聯絡,生活圈僅限於家庭,往來對象只有老公和孩子,整個人慢慢變成大家口中的「黃臉婆」。梁仲怡心理師提醒女性,「即使為人妻、為人母,也要保持與友人的聯絡,最好有空外出參加聚會,不要只跟孩子在一起」,她說,多接觸外界,有助拓展自己的視野,「尤其是過去的同學多分布在不同行業任職,彼此沒有利害關係,比起同為新手媽咪的朋友,少了比較的心態,往往更容易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