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檢超音波盲點
超音波的盲點
目前醫療上並沒有任何一個儀器有辦法百分之百準確檢查出胎兒是否有異常,原因包括:有些母體的腹部脂肪過厚不利超音波穿透、羊水量過多過少有關,還與懷孕週數、胎兒姿勢有關。至於功能正常與否、細微缺損則不是超音波所做能檢查的範疇。
1.懷孕週數
一般而言,懷孕週數28週之後,胎兒在子宮已無法充分伸展,加上骨骼皆已鈣化重疊,檢查效果較差,所以懷孕後期所發生的病變很難從超音波中得知。也就是說先前於20至24週做過高層次檢查的孕婦,若胎兒於後期出現腎臟積水、水腦等疾病,就不是超音波檢查所能掌握的狀況,甚至有些疾病是出生後才會逐漸出現。
2.胎兒姿勢
胎兒在16週左右蜷曲在媽媽的子宮內,其實不利檢查;但28週後又因為活動空間變小,在子宮無法充分伸展,檢查效果較差。若檢查時,胎兒姿勢不佳,就要請媽咪下床走動等胎兒變換姿勢才可繼續檢查,加上胎兒呈握拳姿勢,更無法由超音波判斷是否有趾節異常,或者趴臥姿勢也不利醫師檢查胎兒臉部是否有缺陷。
3.功能及細微缺損
超音波只能看到胎兒器官構造有無明顯異常,無法判斷功能是否正常,例如胎兒的智商、視力、聽力。此外,超音波影像有一定的解析度,因此微小的胎兒缺陷無法由超音波完全辨識,如神經管缺損通常位於尾脊皮膚的小破洞,是否有長胎記、肛門(無肛症)、耳朵(小耳症)等細微部位狀況,也無法由超音波清楚辨識。
3D、4D可以解決超音波的盲點嗎?
一般超音波圖為2D黑白影像圖,是利用二維平面影像來做各個切面的檢查,而3D超音波是將許多個2D超音波影像計算組合成的靜態立體影像,至於可以看見小寶貝在肚子裡揮手的動態立體影像則為4D,溫景霖醫師說,許多家長都會認為3D、4D圖比2D更厲害?答案是否定的,一般2D影像圖檢查不出來的,就算使用3D或4D圖所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3D、4D圖的產生只是單純想讓家長可以更近一步的與胎兒貼近,提前看到腹中胎兒的五官產生親子之情,與其說是檢查,不如說是一個類似寫真集的概念。超音波準確度只有60%至80%,所以提醒家長不應該過度仰賴超音波,應該以「參考」的心態,加上醫師專業的評估來解讀超音波影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