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做好內外兼具的胎教,讓寶寶健康好帶又好教!

做好內外兼具的胎教,讓寶寶健康好帶又好教!

(2020.05 更新) 胎兒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逐漸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研究發現,除了透過音樂、藝術、運動或子宮對話之外,其實準媽媽還能做得更多,只要花點心思,媽媽與胎兒都能共同受益,也能讓寶寶出生好帶又健康。

胎教‧從計劃懷孕開始

生命的起源,來自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而結合後的受精卵,更因各自攜帶的數萬個基因,成就每個獨一無二的胎兒成形,但同樣父母的基因,在精子與卵子結合後,會產生六百億種變化,讓來自相同父母的小孩具有不同個性、外形與體質,因此也說明了若能確保精子與卵子的健康狀態,則能提高形成帶有健康基因的胚胎機率,《這樣做胎教,百分百有效》作者郭廷瑞老師表示,計畫懷孕前即進行體質的調養,其實是胎教很重要的前置作業,因為從一顆受精卵發展成百千億的細胞,中間有無數環節,都會受到孕媽咪所提供的內在環境所影響;子宮不但是胎兒成形的第一個環境,研究也發現,母體與胎兒不單是氣血相通、腦波相近、心跳與呼吸也有相應的固定頻率,因此,若能建構孕媽咪優良的身心環境,將能減少問題基因表現在寶寶身上的機率。

為出生做好準備

為出生做好準備

近二十年來,由於「出生前心理學」與「週產期心理學」研究的大幅進步,目前除證實四個月大胎兒在媽媽腹中具有敏銳的觸覺與味覺外,到了第五個月,甚至會因為感受到照在媽媽腹部的強光而舉起手遮住眼睛,或對於外在聲音的過於刺激而摀住耳朵,甚至有學者透過最新顯微鏡技術發現,28週~37週的胎兒大腦皮質,已充分發展到具有足以思考的能力,且其神經組織與新生兒幾乎沒有不同,郭廷瑞老師指出,胎兒此時好比一張白紙,為了提前適應子宮外的生活,他們會全時段且全心全意的學習,在這個時候進行胎期教育,胎兒便會對所接收的訊息全盤接收。

胎教需兼顧內外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體質好、性情好、發展好,但是關於胎教,多數的父母卻通常只著重於子宮外的活動進行,忽略了最基本的胎內環境打造,郭廷瑞老師強調,胎教要有效率,必須內外兼顧,一般人做胎教只著重子宮外的部分,如聽音樂、閱讀或運動等等,但其實孕媽咪體內優良環境的打造與情緒的穩定,才是培養胎兒好體質與好性情的關鍵。簡言之,胎教的重點,不在於做什麼,而是在於怎麼做。先有身心健康平衡再做胎教,與媽媽在身心不適狀況下勉強做胎教,其中的不同,差之毫釐,結果卻可能失之千里,因此若胎教活動能兼顧內外,寶寶出生後好帶又好教也是必然之事。

在數個郭廷瑞老師指導的實際案例中,也發現接受胎教的第二胎寶寶比起未受胎教的兄姊,在安全感、穩定度、學習力與健康力上,都有極明顯的差異,常常出現老大還黏在媽媽身上哭鬧不停的同時,老二卻在自得其樂玩耍的畫面。郭廷瑞老師解釋,這就是經由母親才能做好胎教的身教優點。

體質胎教‧打造寶寶好體質

寶寶若出生後體質好,免去了許多往醫院跑的機會,爸爸媽媽會輕鬆許多,然而,寶寶的好體質,其實來自媽媽的健康與細心照顧自己,郭廷瑞老師認為懷孕前的體質調養,即可視為體質胎教的一部分,同時也主張,若確實做好體質調養與身心調整,則胎教實行所受益的不只是胎兒,更擴及母親。體質胎教,著重於媽媽體質的培養,除了營養均衡、勤運動外,也強調孕前與孕中保持身體的溫暖和規律作息,因為失序的身體狀況或飲食不定的情況,會讓氧氣或營養無法規律而穩定的供給胎兒,造成胎兒為了存活而節約使用養分,進而延遲發育,同時也影響出生後的體質。郭廷瑞老師說明,「節約基因理論」的研究發現,人在胎期中,胎盤營養缺乏時,會本能地節約使用營養,將營養完全供給維持生存的內臟,以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而導致胎兒腦部發育遲緩的可能,但研究也發現,即使出生後得到充足營養,寶寶反而容易成為易胖體質,且胎兒時期發育受阻的腦部及體能,也可能來不及回復。

規律作息‧寶寶出生好好睡

身體的調養須從各方面著手,當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則能確保免疫功能正常、身體狀況穩定,規律的作息能讓身體不失序、排除壓力,也能讓胎兒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郭廷瑞老師表示,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基本原則,如晚上11點~凌晨1點的子時時段,為一天當中最為陰寒的時刻,若熬夜不讓身體休息進入熟睡,會造成體質陰虛濕弱,容易出現便祕、疲累、口乾、發熱或急躁等症狀,而懷孕時若作息不正常,也會讓胎兒的生理時鐘錯亂,導致出生後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因此,為保有溫暖的體質與規律作息的好帶寶寶,建議無論是計劃懷孕或已懷孕的孕媽咪,千萬要避免熬夜。

對於因工作等因素不能有規律作息的孕媽咪來說,最好也能在午後和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左右,閉目休息約十五分鐘,以提醒身體和胎兒正確時序。進階的做法,還可以練習腹式呼吸,讓身體飽含氧氣,維持規律運作。

腹式呼吸‧幫助胎兒穩定發展

腹式呼吸‧幫助胎兒穩定發展

當身體擁有充足的氧氣,能幫助身體維持正常的功能運作,懷孕時期,穩定且大量的氧氣,能幫助胎兒穩定發展、加強代謝與汲取養分,更能影響寶寶出生後身體的攝氧能力,而孕前練習腹式深呼吸,則能達到按摩身體內臟的效果,並為身體帶來暖意,提供腹式深呼吸練習步驟如下:

1.鼻吸嘴吐,吸氣4秒、吐氣6秒,幫助排出身體廢氣。

2.逐漸增大呼吸量、放慢呼吸速度,使胸部吸氣時,明顯擴張,吐氣時小腹微微向內壓縮。

3.在呼與吸之間停留2秒,讓身體沉澱放鬆,再做下一次呼吸練習。

天然飲食‧保護胎兒新生器官

許多孕媽咪都知道天然食物對胎兒比較好,但有時仍會忍不住誘惑大啖加工類的精製食品,郭廷瑞老師解釋,加工產品因為經過多道程序,成品完成時營養素常已消失殆盡,加上為保持食物口感與賞味期限,多會額外添加化學原料,然而這些化學合成物卻會阻斷內分泌與破壞代謝平衡,並經由母體傷害胎兒新生器官,因此若想健全胎兒體質,仍建議孕媽咪以天然食物為優先,並掌握三餐穩定、七分飽、細嚼慢嚥與不吃消夜的習慣,方能在照顧自己身體的同時,也給胎兒最好的體內環境與健康體質。

保持體溫‧打造溫暖子宮

保持體溫的恆定,能讓身體機能運作順暢,並幫助免疫系統的平衡以保護媽媽與胎兒,因此,無論是在冬天的寒冷或夏天的空調低溫環境中,都建議以洋蔥式的穿衣方式增減衣物,不要讓身體承受突然的溫度變化,夏天於空調室內可準備輕薄的長袖衣物,可維持體溫的恆定並保護皮膚與關節不受寒,每日早晨,也建議以一杯溫水喚醒體內細胞,三餐飲食則儘量避免冰食冷飲,並時常按摩、摩擦腹部,讓身體溫暖。

胎兒發育進程

情緒胎教‧寶寶出生好好帶

胎兒的大腦發育可追溯至孕期第四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五感的發展,也從第十週開始與腦細胞配合著逐漸啟動,因此,郭廷瑞老師認為,從胎兒時期經由媽媽感受所接收與記錄的情感體驗,都將形成寶寶在出生後個性與邏輯的基本模式,並終生影響寶寶的行為與學習力,因此,除了打造媽媽良好的體質與子宮環境外,媽媽心理層面的情緒表現,也會影響寶寶日後的個性設定,郭廷瑞老師解釋,因為媽媽情緒的發生,會帶動子宮收縮和內分泌的運作狀況,因此,胎兒能透過肌肉的變化反應與激素變化,來感受媽媽的情緒模式,例如:若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一個容易激動的孕婦與心情較穩定的孕婦,即有不同的肌肉收縮程度與內分泌變化,而長期處於緊張環境的胎兒,對於媽媽帶給他的緊縮肌肉反應與誇張情緒反應,會形成慣性記憶與思維,造成出生後若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即容易產生同樣的負面情緒。

胎兒若能在媽媽懷孕時期能得到安全感,無論是出生前或出生後,在身心的發展上都會較為穩定,因此,當媽媽承受壓力而情緒不佳時,腹中胎兒也會覺得無助、沒有安全感,然而,情緒的調整需要學習。

郭廷瑞老師建議,準媽媽可以藉由冥想來鬆開身體的緊繃狀態,嘗試在陷入情緒問題時,有意識地想起肚子裡的寶寶,憶起自己想呵護胎兒的心情,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輕柔深呼吸,想像著自己擁抱與安撫著腹中寶貝,如此一來,不但可幫助舒緩媽媽情緒,也能讓胎兒感受到撫慰與安心。

爸爸也很重要

雖然胎兒看似只與媽媽較為親近,但實際上,若在懷孕時期,準爸爸就能常常與胎兒說話或陪伴孕媽咪進行活動,維持夫妻間穩定的情感支持與交流,胎兒也能透過媽媽的情緒狀態來感知,並能夠透過爸爸的聲音與撫觸,來逐漸認識並熟悉爸爸。

潛能胎教‧開發五感好聰明

潛能胎教著重於開發胎兒的大腦與五感,由於胎兒大腦基礎於孕期4個月已成形,因此,來自孕媽咪營養或刺激給予(如:與胎兒互動量或孕婦活動)的多寡,會導致新生兒腦細胞數量有100億~150億的落差,因此懷孕期間,建議爸爸媽媽能多與胎兒互動,無論是輕輕哼歌、念故事書、撫摸對話或時常告訴胎兒自己正在進行的動作,這些活動都能刺激胎兒的大腦發展、啟動五感經驗的累積,並培養親子間默契,讓出生後的寶寶更好帶,郭廷瑞老師也強調,胎教的進行,最好能在寶寶清醒有胎動時施做,效果最佳。

胎教互動範例

胎教互動範例

胎期互動經驗‧親子默契基礎

嬰幼兒好帶好教的特質,其實是源於出生前父母與胎兒的胎教互動經驗。只要孕媽咪先建構好自己的身心穩定基礎,再給予胎兒充足營養、規律作息、適當刺激、良性互動和穩定關愛,當寶寶有滿滿安全感時,每個寶寶都可以成為聰明、健康又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