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寶寶是低出生體重兒,爸媽該如何顧?

寶寶是低出生體重兒,爸媽該如何顧?

對為人父母者而言,說起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莫過於生出來的寶寶「小小一隻」,而這麼小的寶寶往往要進保溫箱待著,無法與媽媽在一起,這樣的分離總讓父母感到難過。面對體重如此輕的寶寶,不禁擔心成長之路是否順遂?

文章目錄

根據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系統資料顯示,民國103年有18,068名新生兒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佔全國活產新生兒的8.5%,依世界衛生組織網站資料顯示,低出生體重會影響嬰兒成長與認知發展,導致未來慢性疾病的發生,並與新生兒及嬰幼兒的死亡率及罹病率密切相關。究竟不足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哪些隱憂呢?

低出生體重兒的成因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主治醫師吳君山表示,以足月兒而言,平均出生體重為2,500至4,000公克,不足2,500公克即稱為「低出生體重(low birth weight)」,為何是以2,500公克為分界點呢?

他解釋,「以足月兒出生時體重在生長曲線低於10%的平均值計算,約2,500公克」。至於不足1,500公克的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小於1,000公克的為「超低出生體重兒」,低出生體重兒未必是早產兒,但極低出生體重兒與超低出生體重兒則幾乎都是早產兒,「出生週數愈小,體重愈輕,而出生體重愈輕的早產兒往往面臨愈多的問題」。

早產|嬰兒體重

關於低出生體重兒的成因可大致區分為母體因素與胎兒因素,吳君山醫師說明如下:

母體因素

較常見之母體因素有:

‧不知懷孕而未做產檢,多發生在青少女或未婚懷孕者身上。

‧母體子宮胎盤功能不佳,無法供應足夠營養給胎兒。多是因孕媽咪有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造成胎兒生長遲滯。

‧本身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肝腎功能不佳等。

‧母體營養狀況不佳,連帶影響胎兒營養之供給。

‧   孕婦有吸菸、酗酒或藥物濫用(吸毒)等行為。

‧   不明原因。

他指出,「生下低出生體重兒多來自兩大族群,一是青少女或未婚懷孕者,因為不知道已懷孕,沒有接受定期產檢;一是高齡產婦,可能因血管功能不佳、慢性疾病或是妊娠併發症,造成胎盤功能不佳;還有接受人工生殖者,可能因多胞胎或早產所致」。對照國健署以產婦年齡分組的統計數字,20歲以下與35歲以上的產婦生出低出生體重兒的比率,高於平均值,尤其35歲以上隨年齡增加,生出低體重兒比率隨之增加。

胎兒因素

若是胎兒因素,有以下幾種較常見原因:

‧早產,因在子宮內生長週數不足所致。

‧先天的染色體或基因問題,造成胎兒畸形。

‧先天性感染造成。他補充,「第一、二孕期受到感染,對胎兒體重有較大影響;若是第三孕期,影響較小」。

出生時‧保溫能力差

不少人存有「寶寶體重輕必須住保溫箱」的印象,吳君山醫師解釋,「其實不是體重輕的問題,而是因低出生體重兒的皮下組織較薄使得保溫能力差,因此,需要住保溫箱以維持體溫的穩定,通常低於1,800公克者的保溫能力差,需要住保溫箱,若體重小於或等於1,500公克,需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至於寶寶養到多重才能出院,各家醫院的標準不一,大多介於2,000至2,300公克之間(仍需視寶寶臨床狀況決定)。

他提醒,若孕媽咪屬於妊娠高危險群的話,請務必選擇至少有新生兒中重度病房的醫院(地區或區域醫院以上等級)生產,而不要等到新生兒有問題才進行轉診,「低體重的新生兒易有周產期窒息的風險,且因為皮下脂肪薄,處於容易失溫的狀態,加上肝醣貯存量少,易出現低血糖現象,而長時間低血糖可能會造成腦部之損傷而影響後續之神經發展」,這些問題都必須在寶寶出生後即刻有適當之處置,才會有最佳之預後。

發展隱憂‧生長遲緩

對低出生體重兒而言,最大的發展隱憂就是易有生長和發展遲緩,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問題,吳君山醫師表示,「出生體重低,喝奶喝得慢、吃得少,身高、體重容易比同年紀的孩子矮小,亦潛藏發展遲緩、學習及情緒障礙等問題,過動兒的比例亦較高。另外,由於低體重兒在子宮內處於低熱量環境,因此改變了體內代謝平衡機制,將來長大成人後,容易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也就是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亦較高」。

他進一步指出,若是早產兒,因身體各器官尚未成熟,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重重關卡如:呼吸窘迫症候群、壞死性腸炎、新生兒敗血症、開放性動脈導管、腦室內出血等諸多早產兒常常會面臨到的特殊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出生即由新生兒科醫師接手照顧,儘量降低早產兒住院期間的罹病率及嚴重度,強化營養與體重、頭圍、身長之生長,以減少日後併發症的發生率與嚴重度,達到最佳的預後」。

早產兒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具有高度傳染力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易引發嬰幼兒細支氣管炎或肺炎,甚至導致呼吸衰竭,需入住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根據統計,台灣有將近9成兩歲以下的幼童均曾罹患,特別是先天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如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及合併有慢性肺病等嬰幼兒,感染後容易導致呼吸窘迫,併發呼吸衰竭的危險亦較一般嬰幼兒高出數倍。

吳君山醫師指出,「面對重症致命的威脅,有效的預防方式為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球蛋白,以產生被動免疫。一劑費用約2至3萬元,需每月施打一次,通常寶寶在出院前3至5天會注射第一次,之後每個月注射一次,最多施打6次」。幸而2013年健保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於特定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1.懷孕週數28週以下的早產兒。

2.懷孕週數35週以下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之早產兒。

3.1歲以下的中重度先天性心臟病童。

早產|嬰兒體重

從營養著手‧補回不足養分

該如何讓低出生體重兒能急起直追?吳君山醫師指出,「早產及低體重兒常因子宮內及出生後的種種狀況導致熱量及蛋白質攝取不足,以至於出院時有很高的比例會有生長遲滯的問題,好在寶寶出院後的前兩個月,可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低體重兒專用的營養強化奶粉,或持續使用母乳添加劑,讓寶寶在這一段『追趕生長的黃金期』把握機會補回欠缺的養分」。

建立腸道營養

早產及低體重寶寶出生後,若腸道營養無法馬上建立,可先給予靜脈營養,「靜脈營養是成功建立腸道營養前非常重要的營養來源」。

儘可能哺餵母乳

尤其是早產兒的腸道吸收消化能力較差,更需要好消化吸收的母乳,另外母乳亦可提供白血球、免疫球蛋白及腸道生長因子,這些都是配方奶無法比擬的,吳君山醫師指出,「壞死性腸炎是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嚴重時,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建議媽媽儘可能早一點餵食母乳,有多少餵多少,對於預防壞死性腸炎的發生有顯著的效果,否則一旦出現壞死性腸炎,寶寶必須禁食,施打抗生素,甚至開刀」。

雖然媽媽的奶水不足,必要時,可以公捐的母乳庫提供母乳暫時因應,但他特別強調,「早產兒更需要媽媽的母乳,因為早產兒對蛋白質、礦物質與熱量的需求比足月兒高,雖然一般母乳也能提供這些營養成分,但無法滿足早產兒的需求量,造物者很神奇,讓早產兒媽媽所分泌的母乳就是不一樣,更符合早產兒的需求,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以母乳哺育寶寶」。

使用母乳添加劑

低出生體重的寶寶先天營養不良,需要後天努力追趕,吳君山醫師表示,「餵母乳外,建議運用可提升卡路里的母乳添加劑,以加強早產兒的營養攝取效能」。不過,母乳添加劑必須加在母乳中,再餵食寶寶,「哺餵母乳無法採用親餵,而必須以瓶餵方式餵食,每50c.c.的母乳加1包,如果寶寶需求量較高,也可每25c.c.加1包,提高濃度,讓寶寶吸收更多營養。

他提醒,「為了方便添加母乳添加劑,放棄親餵是不得不的選擇,但不代表就此無法親餵,等到寶寶趕上進度後,再轉親餵即可」。吳君山醫師曾照顧一個26週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兩個巴掌大,體重1,020公克,當時,媽媽把母乳擠出來給寶寶喝,當寶寶體重追趕上目標時,媽媽再捨瓶餵改親餵,「雖然繞了點路,但還是達成親餵的目標」。

如果真的無法哺餵母乳,「就必須選用低體重專用配方奶,卡路里、蛋白質、礦物質的比例是專為早產兒與低體重兒調製,以讓寶寶獲得更多的熱量」。

進行體重追蹤

「落實生長曲線之追蹤很重要,期望在出院兩個月內能讓這些「子宮外生長遲滯」的寶寶生長曲線追趕至10個百分位以上,因為追趕生長跟神經發展的預後息息相關」,若出院兩個月後體重仍在10個百分位以下,過了兩個月的黃金追趕期,依舊要繼續努力。「最終目標是希望生長曲線能介於30至50個百分位,可達最佳之神經發展預後」。

吳君山醫師提醒,「不能只看體重的百分位,頭圍與身高也要一併追蹤,尤其頭圍與神經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特殊狀況的照顧

對於有特殊情況的寶寶,還有特別的照顧方式,如:肺部有問題的寶寶(慢性肺病),因水分容易聚積在肺部,會讓寶寶喘個不停,耗費熱量影響生長,所以必須要限制水分的攝取量,吳君山醫師說,「這時就需要喝高熱量密度的配方奶」,一般配方奶的熱量是每1c.c.約0.67卡,高熱量密度配方奶則為每1c.c.有1卡的熱量,「不用喝太多,也能吸收到足夠的熱量,降低水量攝取,避免增加身體負荷」。

生活照顧‧刺激心智發展

早產低體重的寶寶多會住在醫院一段時間,吳君山醫師指出,「住院期間要儘量避免寶寶出現併發症,並採取早期靜脈及腸道營養策略,以及營養強化措施」。出院後,更有賴父母的悉心照顧,及繼續以營養強化母奶或低體重配方奶之給予,「此外,給寶寶良好的成長環境,生活作息、飲食與運動習慣都要多加留心,更要注意與寶寶的親子互動與多元刺激」。

早產|嬰兒體重

生活環境

給寶寶一個居住品質良好的環境,減少生病的機會,居住環境應盡量減少可能的過敏原(台灣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為塵蟎和黴菌),以避免誘發過敏之產生,因為不論是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或氣喘均會影響孩童的睡眠及食欲,進而對生長發育造成負面的影響。

飲食習慣

低體重兒或早產兒總是受到父母與長輩的特別疼惜,總覺得孩子生下來這麼輕,要多吃一點才能多長肉,讓原本瘦巴巴的孩子後來往往變成小胖子,吳君山醫師提醒,「飲食攝取要節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讓孩子吃過多零食,因為孩子本身潛藏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萬一失控,很容易出現病態性肥胖」。

互動刺激

由於低體重兒本來就是神經發展障礙的高危險族群,加上早產兒腦室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併發智能障礙,視障聽障及腦性麻痺的危險性亦較高,使得孩子在心智發展的表現或許不如一般孩子,有時還需要接受早期療育。

吳君山醫師表示,「雖然孩子有先天不足的部分,但可靠後天的努力補回,而父母的用心陪伴與教導是最關鍵的部分」,透過親子間的互動,刺激孩子的各項發展,讓落後的部分慢慢迎頭趕上,他強調,「孩子的學習不一定需要特別設計的課程,只要後天環境給予充分的刺激,配合孩子擁有如吸水海綿般的吸收力,他們便能依照其內在的心智發展藍圖順利地成長」。

他認為,孩子的發展就像一場馬拉松,雖然一開始也許落後了,但是只要後續有良好的環境,足夠的陪伴、愛與引導,一定能讓孩子的潛能發揮到最好,成就快意人生。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早產?早產原因、如何預防早產一次告訴你!

當新生兒一出生有危急狀況必須轉診時.這段路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但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措施,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