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產期的重要意義
預產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臨床上,排除特殊妊娠狀況所可能造成的早產因素外,預產期的意義在於:確認胎兒的生長是否對應各妊娠周數所預估的參考值,並在產前提供醫師參考、掌握胎盤老化前娩出寶寶的時機點,例如,若胎兒太小,須確認孕媽咪營養狀況、胎盤功能或胎兒是否有染色體問題;若胎兒太大,則提醒孕媽咪進行飲食上的調整,或是產前評估是否須將分娩方式改為剖腹生產;如胎盤有老化跡象,供應胎兒的營養與養分會有所影響,必須儘早讓胎兒出生。
以上一次月經來潮日推估
若依循公式,通常預產期的推算為上一次月經來潮日的月份+9、日期+7,例如:上一次的月經來潮日為1月1日,則預產期則為10月8日(月份:1+9;日期1+7),不過,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林育弘表示,該公式的運算前提是假設所有孕媽咪的月經周期都是28天,如此所推算的預產期才會準確,若每月的月經周期都不一致,則預產期的推算就存在誤差。
因此若孕媽咪知道自己固定的月經週期天數,也可以一併告知醫師,例如:月經固定每35天(28+7)來潮一次,醫師就可以將以公式推估的預產期往後延7天做為校正。
利用超音波進行校正
雖然透過公式可大致推估預產期,但多數的媽咪並不清楚自己的月經周期實際天數,或因生理周期紊亂而無法準確運算,因此婦產科醫師多會利用超音波量測目前妊娠囊或胎兒的大小,運算出預估的生產日期來校正預產期。
林育弘院長表示,如果要透過超音波來校正預產期,妊娠10周之前量測最準確,因為此時每個胎兒的成長速率較為一致,預產期的預估誤差不會超過3天,但若超過妊娠20周才進行預產期校正,每個胎兒的生長速度已出現差異,預產期的預估誤差就 可能超過2周。
預產期僅供參考
預產期雖然可為寶寶的誕生時間提供參考依據,但實際上寶寶會自己決定出生的時間點,無法準確預期,平均而言,約80%的孕媽咪會在妊娠38~40周之間生產;10%會早於38周,另外有10%會比預產期晚。
臨床上雖然定義妊娠37周為足月,但若寶寶在妊娠34周與37周間出生,且體重超過2,200公克,例如:35周多出生的寶寶,體重達2,900公克,即使因早產而需多做觀察,亦仍可視為已成熟。林育弘院長表示,寶寶的出生狀況不能單看妊娠周數,還要合併觀察寶寶的體重,臨床上也常見妊娠37周以上,但寶寶生長遲滯、不滿2,200公克的情況,因此不能單靠預產期來評斷寶寶的成熟情況。
過期妊娠有風險
妊娠超過42周,醫學上稱為「過期妊娠」,過期妊娠的風險包含胎盤老化使胎兒無法獲得養分供應而導致風險、羊水減少使胎兒出現缺氧的風險,或是羊水出現胎便,使胎兒吸入胎便機會增加,導致寶寶呼吸窘迫或肺部發炎等。
一般孕媽咪若過了預產期而沒有生產預兆,催生時間通常是妊娠41周時,若為過期妊娠,則多半須以剖腹產的方式將寶寶抱出來。林育弘院長不諱言,越是這種時候,越突顯懷孕初期預產期校正的重要性,因為若當初推估失準,就比較容易遇到必須考慮催生的狀況。